很多时候,我都会从书店随手抱回一堆书,仅凭感觉、书名、作者,甚至心情,就能让我产生带走它的冲动,继而建立一种冥冥之中的微妙联系。这些书后来的命运也不大相同,有些是孤单待在书架上熬过漫长的学期才得到临幸,而有些则端端的被摆在那里,还没有拆封。有时我感到它们哀怨与渴求的眼神,暗自揣测也许并不是每本书都想要一直保持崭新的模样。
但有时错过就是错过了,相见恨晚也并不能弥补之前浪费的时光,只能在相遇后好好珍惜这不易的缘分,多留下些在一起时的宝贵回忆。我和这本书之间的微妙大抵如上所述吧。
最初只知道“有百万读者因为它而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旅途”,因此粗浅地认为书中纯粹是描绘云南西北美丽旖旎风光的游记,平平无奇罢了。然而仔细研读译者序之后,就迫不及待想开始进入书中的世界了。
从巴斯库乘小型客机向白夏瓦疏散之时,飞行员却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调包,最终四位主人公经历过长途飞行与惊心动魄的急降后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外桃源,作者希尔顿称之为“Shangri-la”。
这一切都不可能是理所当然,如果是巧合那也绝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就这样,在卡拉卡尔圣洁雪山的威严目光之下,主人公康维带领三个同伴来到了“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开始了在“蓝月亮山谷”的历程。接待者闪烁其词、寺庙内舒适华丽且东西交融的装潢、肖邦的失传之曲、永不老去的少女、藏传佛教最高僧人的规则……所有的一切都是神秘而美妙,仿佛是吞下了麻醉身心的草药,明知潜藏危险却又无力动身离开。
这不禁让我将书中描绘之地与去云南旅行之时的所见所感一一对应,深夜里,这种因为感动而战栗的心情于我而言至少是五年前才有过,更别说是文字与想象带来的冲击。当然,云南的香格里拉确实受此书影响而从中甸县更名为现在的名字,就连蓝月谷与梅里雪山也被连上了书中虚构的“blue moon”和卡拉卡尔雪山。就像译者所讲,争论“香格里拉”到底在什么地方毫无意义,它如同一个图腾,意念中似乎无处不在,现实中又无法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