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说,看过世界,再谈佛系

86版《西游记》,可能是所有国民的追剧记忆。

那只无法无天的猴子,是最经典的荧幕形象之一。

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成为真正的佛系青年。

《西游记》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神魔志怪小说,情节曲折跌宕,内涵丰富,寓意深远。

之所以成为名著,不仅因为书写的精彩,引发看客的思考,才是真正值得传承的佳作。

《西游记》于我而言,是一部取经人的成长史。

曾看过一位教授讲课,他说《西游记》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人性的化身。

唐僧是一个有目标的人,三个徒弟代表了不同的形态。

孙悟空等同梦想,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猴子是《西游记》最吸睛的角色。

而成为世界的焦点,是所有平凡人的梦想。

取经路途十万八千里,他的一个跟斗也恰恰是十万八千里,这绝不是单纯的巧合。

所谓心静自然凉,这样的神通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脑中的想象?唯有转念而过的幻想,可以到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不仅如此,猴子的七十二变,也隐喻了想法的善变,现实生活里,多少人总是想一出是一出,三分钟热度,想的永远比做得多。

猪八戒象征欲望,这个一直嚷嚷着散伙的二师兄,不仅好吃懒做,还极好女色。

经常煽风点火,怂恿唐僧收拾孙悟空,他的一系列行为,像极了减肥时摆在面前的美食,时不时让你蠢蠢欲动一下。

这样一个不怎么讨喜的形象,唐僧却很少责备他,因为他就是藏在心底的欲望。

对待自己的欲望,我们总是格外宽容。

沙僧代表的是客观事实,这个话少的人每一次开口,都在阐述世界真实发生的事情。

师父被妖怪抓走了,二师兄也被妖怪抓走了。

说出来的话很不讨喜,但那就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人生在世,梦想和欲望很完满,可现实世界往往很残酷。

白龙马则是意志力的表现,取经小队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中途放弃。

唯独这个犯了错的小白龙非到西天不可,要么身死魂消,要么驮着唐僧一路前行。

通篇下来,白龙马几乎没有什么戏份,这匹无声的白马,是不是很像我们的意志力?

你没法用言语形容它,存在感也不强,但没有它,你就是会一事无成。

在《西游记》里,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最多。

一个是心猿意马的梦想,一个是坚定不移的目标。

两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时常擦出火花。

唯有不断磨合,才能达成内心的和解。

而九九八十一难,恰恰是锻造情绪的炉火。

所谓百炼成钢,就是如此。

读过《西游记》原著的朋友应该知道,孙悟空并没有影视作品里那么强大。

所谓的大闹天宫于天庭而言,不过是一起微不足道的闹剧。

仅仅是一个看门的王灵官,就把猴子挡在了天门之外,想要掀翻凌霄宝殿的孙悟空,凭自己的本事打过去,其实连玉帝的面都见不着。

自以为是的猴子,其实是很多少年人的写照,无所畏惧,觉得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因为所见所识太少,封个弼马温就沾沾自喜,给个齐天大圣的虚衔就得意忘形。

觉得上天不公,就想推翻体制自己来干,结果连如来佛的手心都没翻出去。

被压在山下的那五百年,是猴子为自己的冒失在赎罪,也是他认清形势的开始。

被唐僧解救之后,漫长的西行之路开始,师徒四人的修心之路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从大唐到西天的这一路,就是见识世界的过程。

开打之前,猴子总是喜欢自报家门,说自己曾经的辉煌经历,但即便是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这样的头衔,换个地盘也根本没有几个精怪买账。

本以为自己在天宫闹过一场,就能吓退沿路的妖魔,可真正打起来才发现,很多妖怪的实力强得离谱,师父总是轻而易举就被抓走。

沿途碰上很多磨难,有些光凭师徒四人根本解决不了,只能不停地求助,磕磕绊绊地一路前行。

铁扇公主的扇子藏在舌尖,扇子一面吹风,一面扇火,所以嘴巴最能煽风点火。

青牛精的圈子可以套住所有神兵,可大家真正不敢冒犯的,是老君的人脉圈子。

猴子的二心诞生了六耳猕猴,所以只能自己剪除。

每一难都有隐喻,所见所闻都是成长。

好不容易到了西天,却发现修佛的圣境也不能免俗,不给使者红包,根本取不到经书。

世界远比想象中精彩,总是能不断刷新你的认知。

师徒四人出生不同,性情各异,却因一段取经路成全了各自的正果。

而西游记要说的,是人生所有的因果,都要有丰富的经历作为支撑。

当代佛系青年,好似什么都不在意,不争不抢,一副看破红尘的模样。

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走出去看看,没体会过红尘纷扰,就活得了无生趣。

像极了那个活了二百多岁的禅师,自以为阅尽奇珍,却被一件锦襕袈裟迷晕了双眼。

很多人想去的地方太远,就连出发都不愿意,甘心做一条咸鱼。

却不知道通往目的地的路途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多。

《西游记》里最难的长生不死,就有金丹、蟠桃、人参果等等选项可以达成所愿。

我们无需去修仙,过好这一生就好,那么多活法,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但选择之前,总要先看看选项,试错之后,再行抉择。

唐僧一个凡人都敢出发去往西天,石头里蹦回来的猢狲都敢叫嚣天地。

前路从来都是未知,十万八千里,处处藏着生命的玄机和人生的智慧。

佛家讲究因果,有了经历才会为果实埋下种子。

出发的人,把梦想和欲望藏在心里,在客观的世界里游走,带上永不言弃的意志力。

你我有一天也会取到真经,修出佛心。

在那之前,一定要先去看看大千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