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芝兰
陈春华老师用了十五年来坚持自己的生命化教育,从感性到理性,最后又到了知性。在这十五年里她从未停下探索,从《唇舌的授权》到《哈扎拉尔的微笑》,从教育园地到游学四方。她一直在积蓄着自己的能量,每一次生命在场的知行思都在推动着她往前迈进。
回眸自己走上讲台的八年时间里,更多的是虚度光阴。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一度为自己找了理由,谁都会有这样的时刻,谁不得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呀?我这几年只要做好这一件事,那就是照顾好孩子就好了。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似乎永远没了头,我开始幡然醒悟:只要想开始那就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
所以我开始寻找指引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没有就在手机里找,所幸的是我找到了。
其实我的醒悟应该是从我选择调离第一所学校开始的,我不愿意过那种一眼望到头的两点一线,没有思想的生活。
我想要挑战,来给自己的生命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当挑战真的来临时,我确实痛苦过。之前由于一直带低年级的我经常拎起课本就去了课堂,殊不知,真正的课堂不是学生准备好了,而是教师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今年我第一次带三年级,再加上写作,这使得顾头不顾尾。刚开学时,就号召全班同学开始书写日记,刚接触写作的他们自然是乱七八糟,屡次说教无效时,我开始放松了警惕,时间还长,我慢慢纠正。可谁知期中测试将我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期中测试的写作文本正是日记。结果不如人意,每天都写的日记为什么在考试时却是一塌糊涂呢?为此,我与学校资深同事进行了探讨。长时间的带班习惯并不适应于现在,我最该做的就是打心底儿的改变,不能再是拎起课本就进课堂。包括我的课堂设计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这也是在学校的推门听课活动中大家提出来,同时我也意识到的问题。本来我还预备请同事再听我一堂课的,我也已经准备好了,但是由于再跟教务主任沟通时存在一点差错,导致一推无影。现在想来这又反映了我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明年我应当要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并及时跟进,使得自己的根扎得深一点,再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