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思华家家访,和思华的妈妈聊了大约五十分钟左右,下午大扫除的时候,和孩子们聊了一节课。我们聊的大体都是教育,但大人和孩子对教育的理解非常不同。这让我感觉非常有意思。
我选择第一个去思华家家访有两个用意,第一,思华曾经去过中心小学读了一个星期,然后又返回石下就读,这一点非常特别,因为大家都知道,教育迁移,向来都是从小地方迁移到大地方,从人少的地方迁移到人口密集的地方,所以我想了解思华的返回背后的原因;第二,开学报名的时候,思华的妈妈告诉我,这半年她将从外地回到本村,去学校对面新开发的风景区上班,这让我非常高兴,这非常有利于以后的家校沟通。
中午放学,我和思华走出学校,思华的妈妈正在小学不远处的村办幼儿园接小儿子回家。我们一路聊到她家。
思华妈妈告诉我,因为年龄限制她去不了村里的风景区上班了。这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之前了解到的是风景区很缺工作人员,而且之前隐约听说,招人会倾向招本村人,所以对年龄等方面要求并不严格。但是现在因为前期招工,风景区人手相对比较充足了,所以限制条件也慢慢增加了。
与此同时,思华妈妈告诉我,如果她顺利在风景区入职,她是打算让孩子去中心小学就读,她每天辛苦一点,下班后去接送孩子。她说到此处,我的心里一沉。这是我隐约担心过的,但的确也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聊天中,思华妈妈的这几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我们聊到县城的孩子成绩普遍比较好时,她说,县城的孩子都是会补课的。
我说,所以其实你也知道,别人的成绩好,很大一部分,都是用钱砸出来的。其实小学的知识并不算难,孩子成绩不好,原因各自都不同的,只要我们找到原因,加以干预,我的经验告诉我,很少孩子掌握不了小学的知识。
思华妈妈说,有老师愿意补,愿意好好教,我们是愿意花钱给孩子去补的。关键是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补课,我们家又没有人手送去县城。
她这么一说,让我很感慨,中国的父母只怕没有几个不想让孩子在教育上有所建树。
思华妈妈又说,你看,现在有的老师,你家孩子成绩好,就会多关心关心,成绩不好,看都不看一眼。我家老大成绩一直不错,老二和老三,成绩就不好。
我很吃惊,老三才幼儿园吧?有什么成绩?幼儿园也考试?
思华妈妈看着我,考啊,有成绩啊。
唉。
我说,我在家长群里说,让大家下载cctalk,我打算给孩子尽可能多地开展网络课程,家长也先了解都有什么网络课程,网络课程都是怎么上课的,你下载了吗?
思华妈妈很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我没有去下载,没有看。
那么很显然,我转载的喜马拉雅青童君主讲的父母学校,只怕也没什么家长会去听。
在接下来的聊天中,思华的妈妈很执着于两点:一、怎么每天都有体育课?他们以前读书时,一个星期只有一节体育课;二、为什么感觉孩子们没什么作业?
我说,国家不单单让孩子们的体育课增加了,孩子们的在校时间还减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思华妈妈说,好像是因为很多孩子因为课业负担重,跳楼了啊什么的。
我说,你说的对,也不全对,我觉得这个话题要展开聊,可能今天都聊不完。我们来聊聊作业,我教英语,我敢保证每个孩子我每节课的内容都掌握了,该练习的量,我觉得都足够了。所以没有必要再留作业回家了,我希望孩子们回家可以和家人聊天,玩耍,看课外书。你觉得我有必要留作业吗?
思华妈妈说,不留作业就不像读书啊,不做作业,就把孩子留下来,饿他几顿,他就怕了。
我说,那思华妈妈,我现在给你布置作业,把第一单元单词抄一百遍,天天都抄,你乐意做吗?你能坚持吗?如果思华天天被我留下来,不给饭吃,她的自尊心会不会受损,到后来她会不会脸皮越来越厚?你会不会心疼?
思华妈妈笑了起来。
思华妈妈说,你教英语,但现在英语都不重视了,听说还要被取消了。
我说,的确如此,但很多东西不考不代表不重要,很多东西都不考,比如孩子的心情、性格、品质,都不考,但这对孩子都很重要。
思华妈妈说,是啊,都重要。
这次的家访聊得很尽兴,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了解不到的东西。也让我思考了许久。
下午有一节大扫除,房间里照样热闹非凡。
好几个女孩子坐在我床上,大家一块儿聊天。
我问其中两个去了中心小学又返回石下女孩子,当初为什么去中心小学。
一个是因为父母要她们去,她们也很好奇,加上有同村的人在那读。
我说,那为什么又回来了呢?
那里不好。她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说,哪里不好?
她们面面相觑,说,就是哪里都不好啊。
我知道她们很难具体讲清楚一些事情。
我说,是具体哪件事情,让你们决定回来?
一个女孩说,因为没有热水洗澡,我都感冒了,发烧,我不敢和老师讲。
另一个女孩说,我去洗澡的时候,都没有水了。少先队的人把水关了,我们不知道要先洗澡再吃饭,我们吃了饭去洗澡就没水了。
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
孩子们说的原因大致有这些:老师很凶,讲课听不懂;有好几个男生围着骂她,没人帮忙,也不敢告诉老师;夜里很想家,和她同床睡的人,二年级就住宿了,现在还天天晚上哭,想家,想离开这个学校,去别的学校,她觉得去别的学校就会好起来,但因为交了伙食费,她家里人说,只要在学校吃够五个月的饭,就带她走(说到此处时,一个从别的乡镇中心小学转回来的孩子,和我们聊了她曾经就读的那所很严格很恐怖的学校);晚自习没事做,老师在的时候就都很乖,没老师的时候会有人吵闹,很烦。
我问,那几天,有没有你回忆起来觉得很好的人和事情。
一个孩子说,有一个管宿舍的老师人很好。
还有呢?我问。
没有了。他们说。
聊到父母,很多孩子对自己父母的事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们也并不清楚父母对自己真实的看法。但其实,他们很在乎这些,对自己的父母,有着强烈想要了解的欲望,父母的工作状态,父母的心情,父母对自己的看法,父母的一切一切。
聊到最后,孩子们问,老师,你不是说会教我们做操吗?你什么时候教我们做操?什么时候教音乐?不是还有作文吗?朗诵呢?舞蹈呢?我们会升旗吗?
我该怎么回答?
和孩子们的聊天非常有趣,细微处,分外动人。而我的叙述,实在简之又简。
放学后,我和一位老师聊天,她是我曾经的同事,一个心地很善良,很勤奋的老师。
回顾我的今天,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上课,写了两篇教案,辅导了两名学困生,听了两节写作网课,家了一次访,和孩子们聊了一次大天,写了两篇文章(这是其中一篇),这种工作状态,对于很多老师,是奢侈品,我在这谈教育,真的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是本学期开学后,我收到的第三个来自曾经的同事,类似的心声了。
我所希望的不过是各方认真倾听一下对方的心声。
然后想一想,当我们在谈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当声音那么多的时候,我们该听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