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3|《精要主义》 作者:【英】格雷戈.麦吉沃恩
核心思想:作者主张专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更少,但更好”。
在读《精要主义》之前,可以先试着回答几个问题:
—— 你有多少次不假思索地答应别人的请求?
—— 你有多少次恨自己答应去做什么事,事后却疑惑不解地自问“我为什么要揽下这件事”?
—— 你是否经常为了取悦别人或者避免麻烦而点头答应?
如果有的话,那么再问问自己:
—— 你是否感到心力交瘁?
—— 你是否感到劳累过度却又没发挥所能?
—— 你是否感到忙忙碌碌却效率低下?
—— 你是否感到一直奔忙,却到不了任何地方?
上述问题只要回答一个“YES”,并且渴望摆脱现状、获得成功,那么可以从《精要主义》中获得触动和启发。因为“精要”的基本价值主张: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记贪多求全,事事应允。直到现在,它仍然作为我的行动指南,鞭策我去全神贯注地聚焦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上。
一、 非精要主义来袭
人们面临的选择呈指数级增长。在众多的选择中,我们反而看不到最重要的选择了,我们也无法将重要之事从不重要之事中筛选出来。
干扰我们决定的外部影响因素的力量和数量在增长。这不是因为信息过量,而是观点过多。
选择和期望呈指数级增长。“可以拥有一切、做到一切”的神话将让人陷入忙碌而平庸的循环中。
二、 成功的悖论
我们很容易陷入“成功的悖论”中,作者提出了4个可预见的阶段:
第一阶段:如果我们有清晰的目标,它有助于我们取得成功;
第二阶段:当我们成功时,就会被冠以“可以去找的人”或“老好人”的称号,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选项和机会;
第三阶段: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项和机会,我们就被要求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后千头万绪的事情被牵扯得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
第四阶段:因为精力分散,我们则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个人贡献峰值。后果就瓦解了最初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清晰目标。
因此,对成功的追求反而成为失败的催化剂,成功让我们偏离了最本质的事情。“不假思索的贪多求全”是最终失败的关键。
三、 从精要思维到精要行动
1. 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见书中第一部分内容)
选择: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甄别:只有少数事情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学会辨别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取舍:我们不能什么都有,也不能什么都做。要欣然接受取舍,不是“我怎样才能完成一切?”而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精要行动
探索: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见书中第二部分内容)
在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问问自己“这件事情或这份努力有可能会对我实现目标作出最大的贡献吗?”我们不是要找过多的好事去做,而是寻找个人贡献峰值所在: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间。
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见书中第三部分内容)
如果确定哪些事情和努力并不能帮你实现个人贡献峰值,那么请积极的淘汰它们。因此,淘汰非精要之事是心智的训练、情感的训练,必要的时候要对社会压力说“不”。
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见书中第四部分内容)
一旦弄清了能让你实现个人贡献峰值的那些精要之事,那么“精要主义”将成为你在每次面临答应或婉拒的决定时的执行准则。它将不是逼着自己去做,而是把时间省下来创造一种方法,用来扫除障碍,使任务执行起来变得尽可能轻松自如。
因此,从精要思维到精要行动,全书都是在鼓励我们:要有目的地、战略性地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要摆脱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包括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不要疲于应付那些让你在多条战线上作战的社会压力,要学会减少、简化,并通过淘汰其他一切来聚焦绝对重要之事。
四、 更少,但更好
《精要主义》把“更少,但更好”作为行事的铁律。它让我们自己对生活进行设计和规划,而不是事事依循默认的设置;也不是应激性地做出选择,而是有意识的区别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它让个人选择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任由他人决定。
写在最后,
个人认为,《精要主义》并不仅仅关乎个人的成功,它更在意的是应该让自己有一个有意义、有目标的人生。用“精要主义”来指导自己所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它会成为我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可以让我们变成一个不同的、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