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一位几乎实现财务自由的女老板在朋友圈借相机,清楚注明要什么类型的,用多久,以及归还期限。
她的理由是:自己偶尔用一下,买来又占地方又占资金。
当时有些新奇,也有些诧异:她可是买多少个相机都买得起的人啊,怎么还要这样明确地在众人面前开口借呢?
还有美女在业主群借邻居的螺丝刀,刚一发信息,就有人私信告诉她:何必呢?有在群里吆喝的功夫,在网上请跑腿的买一个都送到家了。
可这位美女一二三四地罗列了一堆自己这样做的理由,令人茅塞顿开:
1.不急也不常用,买它产生费用,它不是资产。
2.规格型号不了解,网购买全套还要跟客服沟通细节,时间沟通成本,也是成本。
3. 借是顺道的事,买是特意的功夫,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要分开。
仔细一琢磨,从这两件事上,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有钱人才能光明正大地抠门,穷人只能小心翼翼地大方。
差别在哪儿呢?
面子。
其实,根源在于认知。
很多有钱人的钱最初是一点点抠出来的,攒出来的——当然,“小富靠勤,大富靠命”自有它的道理,此处不论。
股神巴菲特几乎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了,可看了《雪球》这本书就知道,他大概也是当之无愧的“抠门教教主”:他自述很晚才买车,买车之前都是向邻居借车用,并且还车时从来不把油箱加满油;早餐一般都是2.5美元,偶尔3美元……
加上他经常在家待着,也不出去上班,导致他的孩子一度以为他是靠政府救济吃低保过活的。
与之相对的,社会上有个现象,越是穷且落后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婚丧嫁娶花费的钱财越多,几乎是拿出半辈子的积蓄办一件看起来风光的事,人前有了面子,人后则要靠多年的吃糠咽菜来填坑。
巴菲特怕丢面子么?
不怕!怕,他就不是巴菲特了。
他在意的是自己的花费要物有所值,最好要能继续产生新的价值,而不是在意别人怎么看他: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那些希望靠穷大方赢得面子的人,真有面子么?
不存在的。
这“面子”换不来一餐一饭,更换不来不用负债累累的舒心日子,只会让本不富裕的日子雪上加霜。
其实,无论穷富,都是有“路径依赖”的。
一贯的思维方式造就的行为模式,一时半会没什么,时间久了差距就拉开了:
富人考虑事情的着眼点是解决问题,是价值导向,是良性循环,是财富累积;穷人则围绕面子,不好意思,不计成本,不惜代价。
此外,大概就是富人有钱给的底气,内心足够强大,不怕被人指点议论——这既是他们富裕的原因,也是富裕后的结果;大环境的“笑贫不笑chang”让穷人更加看重面子,更不敢摆脱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因而把自己更牢地锁在已有的认知里。
于是,有钱人都在光明正大地“抠门”,穷人却在有限的钱里小心翼翼地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