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一场时代阳谋
从17年知识付费元年开始,无数自媒体,社交大V,内容创业者都在吹捧一个概念——碎片化学习。一时间,对闲暇时光,周末休假等碎片时间随意安排成了一种罪过,如果这些时间更是消耗在玩乐的话,罪上加罪。
要说到碎片化的起源,我只能追溯到人类可以考据的历史上了,不可考的史前神话,说起来有些荒诞。人类历史有多悠久,碎片化就是多久开始兴起。和它一起兴起的还有个孪生兄弟——系统化。人类的学习能力两大支柱就是这哥俩,不过如今有大把大把的不良商人(高级商人,低级商人玩不转这个概念)把二者进行拆分,拿出碎片化来高举学习大旗,看,这才是精英,这才是人才,这才是你们该有的样子。底下一群对未来无限恐惧的人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拥而上。殊不知台上那个人上次高举的是恐惧大旗。
为什么选中的是碎片化不是系统化,因为这就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时间被切割,目标被切割,享乐被切割。为了满足消费者可以随时获取快乐,成就,幸福。商人花了无数金钱在这上面。因为时间是固定的,一天24小时,除去休息,工作,一个成年人看手机的时间2-4小时。为了这几个小时的分配,商家杀红了眼。这个时间有人用来刷段子,有人看新闻,有人看电视。而有人在学习,他们称之为碎片化学习。再辅以一条鄙视链,快乐,成就,幸福全部齐活。
碎片化学习是错的吗?不是错的,是对的吗?怕是也不对。错与对在于你有没有系统组织的能力,也在于你学的什么。假如一位从事IT工作的理工男想利用碎片化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他的碎片化学习无论有没有系统托底都是对的。同样是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靠笔杆子吃饭的写作者也这么学习的话,没有系统化就是错的。因为一个是爱好,一个是生存。IT男写不好无非难过一阵,自嘲一番。作者写不好就只能沦落到沿街乞讨了。
从拼音汉字到唐诗宋词到毕业论文,学习之路就是一个碎片化的进程,老师把系统上的每一个点拆解开来传授,再给你还原以系统。如今无师无长,碎片化学习到尽头,你可能什么都懂,却不知有何用。
普通人利用碎片化进行学习,首先得明白自己要学的是爱好兴趣还是和自己今后生存相关的职业知识。如果是前者,当然可以信马由缰,走马观花;如果是后者,假如没有系统托底,所学就是镜中月水中花,看似一场圆满,实则泡影。知识的点线面体,没有系统化作基础,由点成线都难。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个体一天接收的信息量超过信息化时代前一年的量。纷繁复杂海量的信息涌现大脑,世界各地的变化,革新引发生存本能似的危机。看到的越多,越恐慌,实则都是妄念。你看到的,恰好是商人正想你看到的。为什么近年来付费知识如此火爆,为什么卖危机也能赚的盆满钵满,恐怕是有人想的太多。冷静问自己,我真的需要会那么多技能吗。这些知识真的我需要吗。活到老学到老没错,但学到老的不是知识,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