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吃柚子的季节,我在直播间购买了福建绿宝石香水爆汁柚,这种外形像放大版的绿色橘子,皮很好剥,果肉也酷似桔子,但吃法和桔子不太一样,需要和吃柚子一样把果肉外面的皮剥掉,否则吃起来会带点苦味。因为果肉出乎意料的好吃,就拿去办公室和伙伴们分享。我剥掉绿色的果皮,把柚子分成几大块,分到小伙伴们的手里。并嘱咐小伙伴们要像柚子一样吃掉。
结果一伙伴吃了两瓣说好苦后,经过提醒,才明白过来我说的像柚子一样吃掉,是要扒掉外皮吃。于是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开始设想学生如果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会在课堂上批评他们,“指令那么清楚,为什么还做错。”“有没有带脑子!”“上课不听讲的吗!”“柚子会不会吃,有没有一点生活常识。”大家一个个戏精上身,本色演绎,并做了一次关于教育的反思。平常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指令很清晰,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应该都可以正确执行的,当有些同学做不好时,我们便会很生气,觉得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学习态度出了问题。而今天的吃柚子事情给了我们一次反思的机会。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怎么才是有效的教与学,而我们常常掉入“知识的诅咒”的陷阱,所谓的知识诅咒,指的是当我们自身掌握了某项知识后,就难以再设身处地地想象出未曾知晓它时的情境。1990年,当时伊丽莎白·牛顿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关于简单游戏的研究。她将参与者分为“敲击者”和“听众”两类角色。敲击者们会获得一张包含25首知名曲目的清单,他们的任务是从中挑选一首并通过敲击桌子的方式传达出该曲目的节奏,然后让听众尝试根据这个节奏来猜测歌曲。然而,尽管敲击者们成功地敲出了120首曲目的节奏,但听众们仅能准确猜出其中的2.5%,远低于敲击者们预估的50%的猜测概率。这一实验结果揭示了知识诅咒现象的存在,即当我们掌握了某些知识后,就难以理解那些未曾接触过这些知识的人的认知困境。当敲击者敲打时,他听到的并非仅仅是敲击声,而是脑海中循环播放的歌曲。由于他知道每首曲目的歌名,因此这些歌曲在他脑海中不断回响。然而,对于听众而言,他们脑中没有“歌名”这一信息,所以他们听到的仅仅是单一的敲击声——如“嗒,嗒嗒,嗒嗒嗒”这样的节奏。敲击者在敲击时,往往无法设身处地地想象听众所听到的仅仅是敲击声,而非一首完整的曲子。就像我传达出像柚子一样吃的信息,是我知道果皮很苦,需要像柚子一样去掉果皮才能吃掉鲜美多汁的果肉,而伙伴没有吃到苦皮的经历,重点接收到的信息是像柚子一样放进嘴里吃。所以就闹出了笑话。
那么,这种知识诅咒是如何产生的呢?我想心智模型的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某个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我们的心智模型会变得更加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各个步骤可能会被淡化成记忆背景。此外,认知错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例如,老师可能会假设学生能轻松听懂复杂的课程,因为这些内容对他们而言可能只是基础知识的延伸。
如何打破这种知识诅咒呢?首先要明确学习主体:要清楚,学习的对象并非自己,而是他人。站在对方立场思考。其次,站在对方立场思考:在理解问题时,应跳出个人视角,尝试从学习者的角度、他人的视角去审视。最后,探索有效沟通途径:为了更好地与学习者沟通,需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构思恰当的沟通方式。
愿每位求知者都能摆脱“知识的诅咒”,进而成为一名杰出的知识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