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我的作业是打了优+!”透过孩子们轻微的嘈杂声,一个充满兴奋的声音钻进我的耳朵。我抬头,正看见小姜同学拿着作业对正在等候批阅作业的同学眉飞色舞地大声宣告。我朝他笑着说:“真棒!继续努力哦!”他冲我做了个加油的姿势,转身走了,看到他走回座位的步子是那样轻快,那样跳跃,我能想象,此刻,孩子的嘴角一定拉到了耳门上,估计眼睛也越发弯成了一条线,心里的花也乐开了。我心头一热,这个“优+”,他很在乎!
小姜同学,一个大大的黑边框眼镜,包容了他看似永远也睡不醒的眼睛。皮肤算不得黝黑,但隐隐的雀斑更增添了几份“老气”。大大的嘴巴,唇经常处于缺水的状态——干裂。上课眼神游移,注意力总是集中不起来。最让人头疼的还是他的书写:翻开整篇猛一看,都是绳索连成的麻花:字字间分隔不明显,标点符号最多只能充当某个字的小尾巴。整行一看,貌似连绵起伏的山峰。细看每个字:长横不长,短横出格:方形没棱角,弯钩长犄角;长竖短竖都还拖泥带水。说错吧,貌似没问题,说对吧,又完全不合方块字的规格。为此,每次批阅他的作业,我都会重复着一句话:你能不能把字写清楚?横竖撇捺写规范呀!随后连猜带蒙一个“中”字上镜。
带他差不多一年来,他的作业很少得“优”,不光是语文,其他作业也一样。每次批阅结束,他总是抬一抬黑边框眼睛无所谓的回到座位,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也从来没有认真关注过他是否在乎作业上那个红红的等级评价。其实,他真的在乎。或许是他地屡教不改让我失去了关注度,也或许是缺失了老师持续耐心的关注度,使他一味地原地踏步,失去了进步的原动力。今天他作业中的“优”自然也是事出有因。
有一段时间,小姜同学的座位正好在靠操场的窗户边上,我每次上课,他都透过窗户,凝神远望,向往着到操场上去奔跑,羡慕着上体育课的孩子。于是我为了把他的思想抓回到课堂上来,节节课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答对答错是小事,主要是刷刷他在课堂上的存在感,让他知道他正在上的是语文课。自然对他的评价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候和风细雨:看看,只要你认真听,就一定能回答上;不会回答要认真听别人回答……有时候冷言冷语:你还没找到句子的位置,说明根本没有预习;你想啥呢?小姜同学,想上体育课现在就去……不论面对我怎样的评价,他都是一副默默的表情,然后硬生生的坐下。对他,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也有深深地挫败感。但我依然没打算放弃他。
那天面批作业的时候,他的作业略微比平时干净一些,因为题目都是我讲过的,因此错误率也很少,抱着鼓励的目的,随手一个大红的“优➕”定格在他的作业上。没想到,他在乎,不是一般地在乎。
我忽然想:在他小小的内心世界,其实也并不平静,只是表面风平浪静罢了。他是多么盼望这个“优”啊!他也想进步,也想优秀。要是我不那么吝啬,常常适度给他一个“优”,他也许早就有了更大的进步了。小姜同学的这一个在乎,我想应该是我找到了能让他进步的一个突破口。
批作业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最常规,最基础的工作。对于作业中优良中差的评价等级也都司空见惯了。错误率少的,书写工整的,有进步的自然是“优”,实在书写太差的孩子,常常不自觉地给差评,当面批阅结束后,孩子们对批阅结果似乎也习以为常,在乎与否没有什么回应。
教育孩子是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只有细心捕捉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乎的那束光,才能引导他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