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无非是上了一堂好课。自己讲得很顺,学生的眼睛也闪闪发亮,这样的课总是能让我有无比的满足感。但是这样的感觉不常有,虽然我一直在追求这样的课堂,很多时候我都会无比沮丧地走出课堂。今天就是如此。
今天讲《拿来主义》,本想直奔主题,完成今天梳理课文结构以及讲解的作者批判的几个主义,找出现象,分析危害,也体会作者的态度。因为一开场交代了太多有关作者作品,背景以及杂文的有关知识,开场就有点长了。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时候,就发现少了结构的呈现。当进入驳论分析的时候,分析第二个“闭关主义”就卡住了,对“进步”的理解有模糊的感觉,但不能具体分析,花了一点时间来引导。结果还没有分析到危害就已经下课,远远没有达成我的目标。
虽然说,设计学生的学习经历比组织学生的学习内容更重要。但课堂缺乏整体感,让我感觉自己虎头蛇尾,感觉特别不好。幸亏我的遗憾在接下来的班级那里得到了弥补,内容相对完整,想讲完的基本讲完,学生也听得比较认真,甚是安慰。
无论上了几次的课,再重新备课的时候,总觉得要从头再备课,总觉得以前的备的课已经跟不上现在的要求。事实上,偶尔翻看以前自己的课件,还是会惊叹,原来我之前备课一样的深入一样地细致呀。我还是那个我,但现在的我却不断地否定过去的自己,做了很多重复的工作,以为自己终于弄明白了,结果只是原地打转而已。
目前在其中一个班上课感觉还是不错的,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偶有睡觉的同学,提醒一下还是有效果。另外一个班总是上得不开心,究其原因,一是孩子们上课的状态不太好,瞌睡的同学比较多,二是课堂纪律也有问题,爱说话的同学挺多,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找不到调动他们的有效方法。抛出的问题,总是得不到应该有的回应。这不禁让我怀疑我设计的问题不恰当,而我的引导也不够。
以前兼任班主任,备课的时间常常被挤占,但是也还是把课顺利上完了。可是现在全心全意备课,还是有一种课备得不够充分的感觉,开始怀疑以前是怎么把课上完的,现在是越来越不会上课了。
备课是重要的一环,我会继续备好课,做好课件,每个环节都要做细致推敲,保证环节合理顺畅,切不可拿来主义,照搬别人的内容,呈现的部分要直观简洁,思路清晰。放下一定要想将备课本先写好的执念。
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和学生赴一场精心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