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熄灭的使命
孔子一心想要去传播自己的思想,可是他却在自己的国家也就是鲁国功败垂成,孔子认为他在鲁国没有办法实现自己平天下的梦想了,所以他也就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最开始,孔子与弟子一起来到了卫国。孔子准备在卫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方法。首先,我们知道卫国的人口非常多,而只有使卫国富裕起来,才能够把仁心思想推广出去,进一步说,也就是使大多数人富裕起来后,他们才会有资金能够去学习,后面才能够顺理成章的推广出孔子的思想理念,这也便是孔子对卫国的改革方案。孔子想要把仁心先推出去,不光是去教学,而是想让国家能够稳定,想要从外表的礼乐推到仁心这个治理方法,从而达到平天下这个地步。
可是在几年后,孔子却离开了卫国,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卫灵公一开始对孔子的态度是比较好的,也是比较尊重的。其次,他在问孔子在鲁国的地位是如何的,他是看到了孔子的能力的,并且也给孔子了一个在鲁国同样的地位。直到孔子离开,卫灵公一直都是没有否定孔子的,也都是尊重的态度对待孔子。可是后来孔子为什么还是离开了卫国呢?因为卫国总是有人在监视孔子,这也就代表了这些人都不信任他,这种不信任,给孔子造成了很多困扰和掣肘,这样他也无法在卫国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奈便离开了。回头来看,即便是这样,孔子还是在卫国待了三年。因为他还是非常想要去坚持把卫国治理好,可最后还是被逼无奈,既然是这样的后果,孔子的心情可想而知,也是很低落郁闷的。可是他并没有去学那些名士一样隐居,而是继续去坚持自己的理想,如果换成是我在当时,我可能不会像孔子一样这样的坚持下去,而是就去隐居了。当时的现实是,国家很混乱,人们不理解不信任还有什么意义去走这条路呢?扪心自问,我们能否像孔子一样,一直坚信着走在这条道路上,以期待可以完成些什么。
孔子曾经自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曾经在鲁国的时候,我们说过他是四十而不惑的,因为他的内心是坚定的,他只有这一个理想,有力的眼神永远朝向着前方,绝对不会改变其他的内心思想。而这次孔子是否还是停留在四十而不惑这个层面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吧——孔子离开了卫国,他在将要去陈国的路上遇到了匡这个地方,由于孔子长得太像杨虎,匡人以为杨虎又要来了,因为之前杨虎对匡人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于是乎,孔子被匡人围了五天五夜。在最危难的时候,这些弟子们都害怕、恐惧,这时候孔老夫子说了段话安抚这些弟子。“文王既末。”周文王去世了以后。“文不在兹乎。”周朝的这些文化典籍不都在我们这里吗?如果老天爷想要把周文化灭掉的话,早就灭掉了。“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我们就不应该学习到这些古圣先贤的文明。反过来就是说,既然老天爷让我们学到了、继承了这些古圣先贤的文化,说明老天爷还不想、不会灭掉这些文化,老天爷在保佑着我们。“匡人其如于何?”这些匡人能跟天抗衡吗?孔子这一句话是弟子们的内心都变得心情舒缓了许多。是什么给孔子带来勇气?是什么让孔子把这种勇气,并且又传给这些弟子?是的,这就是天命,天命不是指你一生就是这样了,而是代表着你心中有一个使命,在火热的燃烧起来,使你变得不退缩,而是非常的坚定。天命使孔子非常有勇气,让孔子的心能够放松不紧张。越是在危难的时候,孔子越是从容镇定。这种从容、放松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孔老夫子内心对天命的信心!
再后来孔子去了很多国家,又离开了很多国家,他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却依旧没有放弃,他一直坚信着自己身上带有着那种使命,内心中的火焰也从来没有被熄灭过。他也不会因为别人而来改变自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有一次在陈国到蔡国的道路中,孔子与弟子都断粮了,在其中,除了路途中的断粮,孔子也与弟子也产生了一些分歧。首先,子路是最开始来提出对孔子的疑问的,他说一直想让大家向上,向善,可是现在孔子却让我们做这些穷人小人才做的事情。但是孔子回答说,虽然我们穷,但是我们的精神还在,我们的思想还在,不会像那样死板的小人一样去做那些底下的小事,也绝对不会使自己的仁心变得那么僵化。我认为两者理解的不是在一个层面的,他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其次,子贡又提向孔子提出了建议,他觉得孔子讲的太高深了,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如果道理在变得朴素一些,再浅一些,更容易理解一些,可能会更好。可是孔子并不认同子贡的这个建议,因为如果变得更朴素了,可能无法进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中,并且还得看每一个人的心思。如果变得更简单,也许就无法理解到那个点上,就不会理解到他的最深处。从这个事件中,我看出了孔子的坚定,他并不怀疑自己,而是每个问题都说的有理有据。
又有一次,孔子去到了郑国,郑人看见孔子,说孔子像个丧家狗,可是,孔子却表示同意,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我眼中的丧家狗是一个没有家教,没有文化,没有礼仪与人心,并且在外流浪的人。孔子怎么能是个丧家狗呢?难道他这些努力都是白费?可是孔子认为的丧家狗呢?他认为这是指表象,是物质层面的说法。意思就是金钱上比较穷,确实无家可归。可是如果有人说他的精神层面如同丧家狗,孔子肯定不会同意,因为他的内心是带有使命的是富足的,他的内心是有精神力量,是有归宿的,是有一个精神家园的。这种内心的坚定,就是认可自己,思想上是带有使命感,没有人能动摇自己。我也同样体会到了孔子的坚定。
我相信,他在将来周游列国的道路上,一定是带着坚定的眼神,身上依旧带着使命的光芒,那灯火是不会消散的,内心中的火焰也是永不会熄灭。呵!孔子那精神上的你,虽然在群众之间不显眼,可是他那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洗不掉的光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总是会出现一束微光。虽然是别样丧家狗,可是他那天命——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