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之前是烦恼。因为我们心有烦恼,所以才想着该如何去除烦恼,这个过程就是“格物”。
通过格物,我们达到的结果是什么?是“物”格,这里的“物”是物欲。当我们陷入到客观物欲中无法自拔时,就会生出种种烦恼心。
我们执着于一切美好享乐的“物”,内心会生起财、色、名、食、睡五种贪欲,求而不得则心生烦恼;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物”时,内心痛苦就会生起嗔恨,无法排解则五心俱烦。无论客观世界的“物”是好是坏,只要我们陷入其中,迷失自我后就会被“物”格,成为物欲的奴隶。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被“物”格的状态。
比如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最大的物欲——对于名利的追求。在职业发展这条路上,我们每到一个职位阶段都会遇到瓶颈期,好像自己发展到这一阶段就无法再继续向上发展或者向上发展的速度并没有自己预期的那样快,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万事万物都是想往越来越好、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但是好了还可以再好,强了还可以再强,发展了还想再发展,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不断追求向上发展呢?其实,我们心里也说不清楚,反正大家都是这么晋升的,那我也这么走吧,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被“物”格。
如果大家不能完全理解“格物就是格除物欲”,那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解释什么是格物。格物,就是“格”除一切由本能所带来的生物反应。所谓本能所带来的生物反应,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动物性,动物性的特点就是趋利避害。
比方说非洲大草原上,狮群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会疯狂猎取身边的猎物,但是当它捕获猎物,美餐一顿后,就会在树荫下乘凉歇息。这时候,即使有斑马羊群在它身边觅食,它也毫无反应。你可能会说,这个狮子好慈悲呀,有猎物在嘴边竟然也无动于心。其实,不是狮子慈悲,只是因为狮子刚吃饱,它不饿。
在趋利避害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走过度的话,就会出现被物“格”的状况。就像家里的父母长辈常劝说的一样:“工作别太拼命,差不多就行了,挣多少钱是多啊”,我们听到这些话时并没什么反应。其实,这已经是个信号,警醒我们正处在被物“格”的状态,但是我们听了这话非但没感觉,反而还抱怨道:“我挣钱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么”。只要你心有抱怨,说明其实我们也不快乐,这时候我们就处于被物“格”的状态。
所谓格物,就是“格”除生命的本能。“格”除生命的本能不是不要生命的本能,而是不让生命的本能占据我们的选择,要明确一点:我们依然拥有自己自主选择的权力。同时格物还有“度”,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格物,你就能体会什么是心物分离。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来称赞颜回,说他虽然吃得简单,住在简陋的小屋里,生活极其简朴,即使别人都无法忍受这种清苦生活,但颜回依然生活得快快乐乐,没有改变。其实,这句话所描述颜回的乐与人类本能的生物反应完全不相关,这种状态就是心物分离。
当我们的精神世界彻底地和外界事物不相关了,当我们彻底地做了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我们就达到了心物分离,就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格物,这也是我们达到彻底格物的一个标志。
格物永远是我们要去做的一件事,在工作生活中做到时时格物,事事格物,持之以恒地将格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