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是自媒体的火热时代,也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握机遇成为主角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在自媒体的大潮中,会有那么一方之地在讨论读书、讨论文学、讨论如何带你节约时间成本的去完成更高效的读书体验。于是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带你读书”自媒体的产生,其中一部分的模式是直接读读书中的内容,一部分模式是读书内容然后加上自己对文字的感想,还有一部分模式是只分享某部分文字和对于整本书的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联系生活举出很多鲜活的例子来佐证他的看法。
于是在这个连读书这件事都强调效率的时代里,很多人以此来替代自己亲自阅读的过程,看完一期便骄傲地觉得自己读完了一本书,连最深刻的道理我都知道了难道这本书的精髓不是已经被我完全掌握了吗?
你当然没有,而且我是以百分百的口吻斩钉截铁地说出这句话。
我希望我可以通过下面这段文字来说服你回归传统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并不在于阅读的本身,阅读的魅力在于沉浸式地思索着所有的画面感,这个画面感会给人带来想象力的升腾。无论我们在读诗歌、小说还是散文,在大脑、手、眼、心等等感官的参与之下,我们会有一种投入感,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在这个新世界我们一路披荆斩棘,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大门,不断积累着前行的紧张感、刺激感和成就感,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就体验完了一个新的世界,无论如何你都走完了这段旅程,回头去看你可能对路上发生的一切有很多的不解,很多的回味,很多的复杂情感的代入。于是你可能选择带着这份情感重新跳回到那个被构建的世界当中,寻找当时没有发现的线索或者宝藏,又或者你带着这份闯完新世界的热情就此结束去迈向另一世界的征程之中,这都没有任何问题。重要的不在于你是否获得了书中世界所想要向你传达的最宝贵的财富密码,而在于你走心地像一战士一样踏上了闯荡新世界的旅程,并通过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与路上的一切发生碰撞并最终骄傲地收刀入鞘或者遗憾地战死沙场,这都没有任何关系。
而如果你未曾亲自踏上这个征程,你听别人给你讲那个新世界是怎么样的,路上有哪些宝藏,哪些关卡以及他人迈过难关走出这个世界的大门是一番何种豪迈的经历,经历了何种人生的升华。这些对你而言都毫无意义,如果这个世界失去了实践和探索的意义,而只强调道理和经验的非凡意义,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通往成为圣人努力的路上,每个人都何尝不是用一生来寻找自己的归途,在路上奋斗的时光才是追梦的意义,如果那个梦可以轻易地实现,我们反而觉得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如果我们只追求最终的结果,那么吃饭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液来取代吃饭漫长的时间消耗,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吃的每一口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因为才铸就了现在的健康的自己。其实所有的应用理论也是同样地进程,发现一个理论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道路,走路的过程也同样会遇到无数的岔路、坎坷和陷阱,最终漫长地摸索着找到了钥匙打开了新理论的大门。我们求学时代做的是一件极其功利的事情,我们是非常懂得学以致用的国度,这些理论我们运用自如,求学时我们有无数的题目来教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却很少将关注点放在它们是如何来的。这种处境就好比没有根基的大楼,看起来雄伟无比,实则一击即破,不注重基础学科理论的研究,就永远实现不了创新,创新同样是走路的过程,该走的路不去经历去听别人说这条路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就永远不可能走好下一段路。而读书探索新世界过程就异曲同工了,或许曾经你读过的书内容忘记了,曾经走过路的风景不记得了,但是你放心它们就像你吃的每一口饭一样,永远地融入了你的血肉里,永恒地融入了你构建的世界观中的一片砖瓦。
当我们真的靠自己走完那段路后而且把路上的风景都回味过了,我们此时可以去尝试听听那些“带你读书”的新媒体了,此时的意义便不复从前,那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而不再是被迫接受的过程。或许有些点我们没有想到,听完觉得振聋发聩;或许它说的没有达到你所感悟到的层次,听完觉得浅薄肤浅。无论哪一种,你会心一笑,潇洒地离去,肩上的披风随风飘扬,你带着凯旋的骄傲踏上新的探索人生的征程中去,在那个节点上,只留给这个世界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