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宽恕》,在开启这本书之前,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宽恕的人,没有未来”。看到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我觉得它过于绝对了:不宽恕怎么就代表着没有未来?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阅读的旅程。
整本书我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宽恕代表什么?
既然想要宽恕,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要宽恕的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愤怒、怨恨、不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不幸。这些情绪也一直阻碍着我们可以活得更开心,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
所以我们宽恕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情绪、是他人、还是自己?
书中有一句话提到“宽恕的不止是加害者,还是让自己脱离受害者的身份”。既然是受害者,是无辜的,那么为什么还有脱离身份这一说呢?成为一个受害者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轻松点的未来。存在主义中有提到过“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关注拥有的、现在以及期望和需求,而不是失去、过去和他人。宽恕既是与过去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可以让人过得更加幸福。
宽恕不代表什么?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电影记忆深刻,女主的父亲是个警察,在她小时候被杀害,这个杀人犯最后虽然被抓,但是并未承认杀人行为,而女主在失去了父亲后也失去了保护,继父对她和母亲使用暴力。她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锻炼自己,去模仿那个杀人犯,以求在杀人时与那个杀人犯一模一样。在犯人出狱之后,她用与犯人相同的手段杀害了继父,并嫁祸给凶手。可是继父的死亡也使得母亲自杀,母亲的离世令女主内心绝望,决定亲自杀了犯人,行动失败后,决定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嫁祸给凶手。最后,这个女主成功了,凶手再一次被抓,她也是失去了生命。在那一刻我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没有宽恕的人没有未来。没有未来,是因为他将自己困在了过去,一个活在过去中的人不会拥有未来。(电影《等着你》)
我曾经以为宽恕就是和解,与对方和解,握手言和。所以很多时候虽然嘴上说着宽恕,但是却做不到,我所受到的伤害已然发生,怎么可能当做没有发生?
但是从书中我了解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宽恕,不代表我要和对方握手言和;不代表着不追求正义;不代表着纵容对方对我的伤害。
学习如何宽恕?
需要宽恕的事情、情绪有很多。我想说的是书中提到的,也是平时平时生活中,总是能看到各种各样对生活不满:对人际关系不满,对工作不满。那么这些不满是如何产生的呢?书中有提到三点:
1. 对待别人的冒犯太多情绪化
2. 将你的感受归罪于冒犯者
3. 构想出一个不满的故事
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第三点,构想出一个不满的故事。我们的过去是由大脑记下的无数记忆组成的,大脑又是会很神奇地将事情发生时的情绪、状态同记忆一起记录下来,所以哪怕过了很久,对于事情的记忆慢慢消失,但是情绪、状态会被完整得保留下来,以至于当我们在未来几年、几十年后,遇到相似的情景,便会瞬间回到曾经的那种情绪状态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在当下遇到的事情所产生的情绪,往往都是曾经的未完成事件以及创伤引起的。而这些情绪让我们在叙述事件时,再一次将自己放置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去讲述一个“不满”的故事。书中有提到一句话“每一个不满的构成基础,都是这样一个事实:被冒犯方有一个无法执行的原则,这个原则未能被遵循”。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原则,有些人在被打破了原则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人在原则被打破时,会产生极度的不满以及愤怒。
是否每一个原则都是可行的?当然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原则,有些人制定的原则在当事人眼里觉得是可行的,但是在另一些人的眼里,确实无法执行的,所以会出现打破原则的情况,而这时,制定原则的人便会痛苦、不满、愤怒,导致他们自己陷入情感的折磨之中无法自拔。这些陷在痛苦里的人忘记了“所有不满的行程都始于一点,即在人们的心
中,他们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
他们不希望有人打破他们的原则,但是偏偏有人打破了他们的原则;他们希望的又偏偏没有发生,所以不满产生了。
作者将宽恕界定为宁静的感觉,而做到一下三点时,宁静便产生了:
1. 不那么情绪化地对待伤痛
2. 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3. 在讲诉的故事里,做一位英雄而不是受害者
在内心中反复演练不满的故事,只会加大我们的伤心、痛苦、失落、失望、无助。比起将全部的精力聚焦在“不满的故事”上,使自己痛苦,何不分出一些精力去感受美好的事物。古龙笔下的花满楼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他曾说“你有没有听见过雪花飘落在屋顶上的声音?你能不能感觉到花蕾在春风里慢慢开放时那种美妙的生命力?你知不知道秋风中,常常都带着种从远山上传过来的木叶清香?…… 你能不能活得愉快,问题并不在于你是不是个瞎子?而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你自己的生命?是不是真的想快快乐乐地活下去”。是否想要快快乐乐的活下去,选择权永远在自己的手中。
对自己的感受负责,看到自己的感受并接受它的存在。人们对于负向的情绪是抗拒的、不接受的、用着全部的精力去抵抗这种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情绪。这种“抵抗”往往带来的是内心的耗揭、精疲力尽。逃避带来的只有短暂的轻松,长远来看,其实做的是无用功。与其这样,不如试着看到它、接受它与它共存。
想象有一天河流,而这些想法轻飘飘地落在河流里的落叶上,顺着河流就这样慢慢的飘走了。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静静地看着落叶承载着这些感受、想法,越飘越远。
成为故事里的一位英雄,只要你想,你便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成为自己故事中的主角,那个打败囚禁公主的“恶龙”,而不是被囚禁等待救援的公主。成为故事中的英雄,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到曾经那个“不满、悲伤”的故事,找到积极的一面,将被困在过去之中的自己解救出来。活在当下,拥有未来。
很多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曾经与父亲的关系非常糟糕,自身的状况也很糟糕,也看了很久的心理医生。后来好转的过程中,我与父亲的关系也慢慢地好起来了。大家都问我如何做到与父亲关系变得那么好,我记得我当时说“我与父亲和解了”。我想我说的,我并不是与现实的父亲和解了,父亲是非常爱我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对我造成的伤害也是真实的。我和解的是曾经的自己,我放过了曾经的那个受到伤害、感受到不被爱的自己,理解了父亲并非本意的伤害,我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我放曾经那个受到伤害的自己离开。
现在我了解到:
宽恕是放过还在“过去”承受这痛苦的自己;宽恕是不在执着与自己一些无法达成的原则;宽恕是接受有些希望就是会落空。
宽恕不是要与加害者和解握手言和;宽恕不是忘记曾经受到的伤害,而是与之一同成长;宽恕不是在收到伤害时不反抗,在收到伤害时,首要的就是保护自己。
现在理解了那句“没有宽恕的人,就没有未来”这句话,一个生活在过去之中,看不到当下,走的是回头路,又怎会有未来。
宽恕犹如一条希望的绳索,将人拉出曾经。陷阱,拥有光明的未来;宽恕犹如灯塔,为背负着痛苦停留在原地的人照亮前方的路;
阿德勒的目的论曾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