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禅学入门笔记二,上一篇讲了禅修是在修什么,这一篇讲讲证悟是在悟什么。
佛学中的证悟包括两个“心”,一是虔诚心,一是出离心。
所谓的虔诚心,就是指信任因、缘、果。比方说你正在煮蛋,某些因缘,是你必须具备的,例如水、锅和火,当然少不了蛋,而且蛋是代表我们自己很好的一个例子——看起来很完美,却是全然封闭的;或许有个厨房会让事情更容易些,不过你当然可以在大街上煮蛋,不过那样很不舒服,环境很混乱,可能你无法把蛋煮好。当所有因缘聚合时,即使你祈求蛋不要煮熟,这个祈求也不会实现,这个蛋会熟,没得选择。所以在煮蛋时,我们有虔诚心,即就是当水、锅以及其它缘分聚合时,我们得到的一种特殊的信心。
需要用水来煮蛋,你可以思维它,带着寻求之心来期待它,并且身体力行,这就是禅修。这种信任感若更深刻,叫做“盲信”,我把它称为“省时的虔诚心”,用大道理的口吻来说的话:你只管照着去做,为何要问那么多问题,生生世世,一直以来你不断在问问题,但未曾有任何结果。
煮蛋的主要目标是把蛋煮熟,的修行主要目标也是证悟。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如何利用证悟这样的心理机制来获得自我救赎呢?
首先,当你体验到贪,痴,嗔,慢等负面情绪时,至少刚开始,你意识到他们,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完全被消除。那么你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这些情绪都来自于因和缘,他们并非俱生的本质,也不是恒常不变的,他们是和合的现象,他们可以被改变。接着,发展一种信任感,无论情况显得多糟糕,都是出于因、缘、果的法则,他都可以被操控。这一层面上,我们主观能动性就有了立足之地,我们说的布施、利他、积德行善等种种修行,在这一层面就可以发挥作用。
事实上相信结果,即是证悟本身。所以佛学金句中才有“虔诚心为禅修之首”的说法。
另外一种叫做出离心。并不是字面认为的舍弃一种生活或者逃避一个地方,而是真正看清这种无止境时间生活并无实质意义,也就是上一篇我说过的“空”。出离的思想可能会导致无意义的虚无主义的消沉。然而看清时世间生活的徒然无意,你才会渴望得到证悟和解脱。消沉和沮丧的视角来自于看重恒常这一个概念,越看重恒常,越会消沉,这种消沉不是无意义的消沉,而是无止境的消沉。这里用一个三颗草莓的例子来说明。
起初有一颗草莓,它就端坐在那儿,接着你尝试把第二个草莓摆在第一颗草莓的上边。倘若不借助外力和外物这是很难实现的,那么显而易见,第三颗草莓,必然不会轻易的放在第二个头上,而且当你试图安放第三颗草莓时,连第二颗都掉下来了。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会相信,总有一天第三颗草莓会是坐在第二个上面,如此试了几万次,经历过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之后,他们终于在五六十岁醒悟,第三个草莓仍然不会在第二个头上,这就是所谓的无止境的消沉,真的很悲哀,因为如此,便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庆祝生命的美好。
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我们在生活当中努力积聚的许多东西,像是跟家人朋友的关系、修行、影响力、金钱等等,我们应该认识到一点,即使计划只完成10%,我们也应该庆祝,但多数人喜欢等第三颗草莓粒放在第二颗之上时才庆祝,更悲哀的是,许多电影和书籍还在描述,这第三个草莓,就坐在第二棵草莓之上。人们相信这总有一天会发生的。
所以这里想告诉我们,证悟的一点就是不要去希冀结果。
这一点也许会跟我们现在有效率、讲效益的社会相违背,但是我们在这里讲的是内心秩序的重建与维护效率,我们的内心世界的节奏和外界世界的节奏永远是不一样的。有个佛学大师说过,一旦你希求结果,对结果的那份渴望就是魔鬼的敲门声,就是一种内心的障碍,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魔。
结合上一篇总结一下:禅修,修的是空,是什么都不做的艺术;证悟,是虔诚的相信、却不希冀结果。证悟本身不是一种结果,它是彻底解开了所有的纠结。到达二地,无非就是解开初地的结,接着你再解拆二地到达三地,当你打开十地的结,我想那就是可以被称为证悟,这个跟我们之前说过的的剥洋葱异曲同工,剥到底就是个空。
很多人不太看好佛学,因为比起道家的修现世的教义来说,佛家的修来世似乎显得有些逃避和消沉。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精神健康越来越得到重视,揭开禅修宗教的外衣,单纯从内心自我治愈的角度来看,禅修的思想和方式都是最佳的途径。 通过禅修达到证悟,从而突破层层心魔,有助于我们更健康、更坚定、更平和的去做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