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晴
提到传统经典,我们都认同那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历史原因,经典的传承出现了断层。被历代人接受,并口口相传的经典,在人们心目中变得特别深奥,高不可攀,认为她们高居庙堂之上,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
几年前我在传统文化的公益课堂上与经典结缘,老师博学善思,文化造诣很深,课堂上她引人了很多《弟子规》《论语》《中庸》等经典中的故事和语录,让我看到了古圣先贤的大智慧。
他们对百姓和弟子的教化都来自于生活,活泼泼的,特别生动;传授方法又像山泉水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可惜只是蜻蜓点水般学了很短的时间,但我从此喜欢上了传统文化。
近日偶然听到《百家讲坛》“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主讲老师都是学贯古今的大家,讲述他们与经典结缘的故事和感悟。大师们面向普罗大众,讲得深入浅出,特别接地气,我如同迷路的人找到了方向,再一次被经典的魅力深深折服。
今天我跟友友们分享一下,南开大学孟宪实老师学《论语》的奇特经历和感受。
孟老师也是黑龙江人,出生于地道的农民家庭,上大学前他连最近的齐齐哈尔市都没去过,对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看到来自大城市的同学见多识广,他变得特别敏感而自卑,脸色显得特别健康,因为他一说话就脸红。
当他在《论语》里看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和“巧言令色,鲜矣仁”。他释然了。
夫子告诫我们,要少说话多做事。夸夸其谈、花言巧语是不对的,他觉得自己不会说话、说话少,反倒是好事。孔子帮他获得了心理平衡,减少了自卑的困扰,他开始亲近孔子和经典。
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发现自己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孔子不但会说话,而且特别讲究说话的艺术和方式。
比如: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还有,孔子在老乡面前,态度是恭敬羞涩的,似乎是不会说话。在朝堂上,明辨事理,侃侃而谈,态度恭敬,又不失庄重自然。
孔子告诉我们,说话要有分寸。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场合、气氛以及说话对象来定。
《论语》里说的最多的是君子,提了107次,小人二十多次。孔子通过君子和小人的正反对比,告诉我们处事待人的正确规范。
比如对待财富: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见到利益要想到义的要求,见到好处要想到义的要求。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不是排斥财富,他说宁肯去做赶车等苦力活去赚钱,也不要不义之财,追求财富和做人一样都要有底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核心主张是仁爱、友善,君子“助人为乐,成人之美”,那些看别人倒霉就落井下石,看别人成功就下绊子的,就是道德低下的小人。
孔子主张做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言而有信。我们最熟悉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君子胸怀宽广,乐观通达,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但在做人做事方面很优秀,君子的外在气质一定是文质彬彬的。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文质彬彬的人是质朴和儒雅完美融合的样子。这和现代人所说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还不太一样,素质更全面一些。
《论语》里论述君子,通俗来说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遵纪明礼的文明人。在任何国度、任何时代,我们都应该争取做文明人。
在学习《论语》前,孟老师有一个困惑,就是君子是不是要“以德报怨”。做好人,是不是一定要甘于吃亏,甚至是要忍气吞声,他还认为这是做好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论语》里他找到了答案,原来又误会孔子了。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孔子真是太给力了!真正的君子是有道德的人,是胸怀坦荡的人,但不是伪君子更不是窝囊废。如果每天被别人欺负,还不能为自己做主,那绝对不是真君子。
难怪孔孟之道历经两千多年依然焕发神采,因为讲述的都是世间的真理。学习经典,是亲近圣贤的过程,是拓宽心量,通透达观的过程,也是回归本我,日臻完善的过程。岂不乐哉?
(写于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