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一个洋娃娃,真的很贵,要7000元,孩子对妈妈唧唧歪歪撒娇说想要这个做生日礼物。妈妈说: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我认为合适的生日礼物价格,1000元是我能够接受的最高极限。孩子还想再磨叽一下,妈妈回:好了,这个话题就到这里,谈话结束。这个妈妈的处理,看上去很不错,温和而又坚定。但是还是隐隐觉得好像差了一点什么对不对?
来访对咨询师说,孩子的学习劲头不足,动力不足,每天写完作业就开始玩游戏,自己想让他多刷一些题,或者整理整理错题,不能提,根本就交流不下去,一提就冲突,想探讨怎么和孩子更好的交流。咨询师跟来访探讨,关于更好的交流,具体是怎么想的?之前有没有什么时候沟通是相对好的?那时候自己做了什么?这个回应看上去也不错,边界清晰,尊重 来访,相信他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但是还是隐隐觉得好像差了一点什么对不对?
那么是差了一点什么呢?
一个娃娃,怎这么贵?你怎么对它这么喜欢,这么想要?你喜欢它什么呢?然后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告诉孩子当下不能满足他的理由,虽然结果还是拒绝,但是这个交流的过程比之以上明显多了什么?——妈妈对孩子的兴趣,和孩子之间情感的流动。
想要和孩子更好的交流,具体是怎么想的呢?怎么这么想要跟孩子更好的交流?孩子是怎么看您的这个想法的?您对孩子的想法怎么看?依旧是在来访的脉络里做探讨,但是这个交流过程比之以上也对了对来访来谈的兴趣,来访可能感觉更能被共情到。
很多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来访,他们想要一件什么东西,或者想做一件什么事情,也许并不是非得就要,非得就做。很多时候,他们的需求被看到了,也许就过去了。
对他人说的事情感兴趣,好奇对方的感受,愿意了解对方,同时没有改变对方的意图,这就是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是一个人很高级的心置状态。暂时没有做到也没有关系,你发现你没有真的好奇,还是存一颗想要改变对方的心,不要自责,自己身心丰盈、丰盛了,气血足了自然就能够做到对外界感兴趣,爱满则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