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都望岁月静好,奈何又不敌流年易逝,待到垂暮,回想过往,是泰然处之,还是惶恐度日?恐怕,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后者。
就像杨澜在《世界很大,幸好有你》里说的,怕死是正常的,但如果好好地活过,就会怕得少一点,这里所谓的“好好地活”不是得过且过的残喘,也并非无病无灾的安稳,我将它理解为精彩地活。
因为忙碌,我们错过了一场场精彩的电影,搁置了心仪许久的旅行,甚至没能细细品一杯茶,读一本书。我们总说,等空了,一定要去把那些想做却没做的事都做了,然而,又好像一直没空过,那些没做的终究还是没做,是不是非要等到老了,还要抱着这些小事碎碎念?
别总是无限量的添加你的愿望清单,而从不真正开始行动,也别把美好的期望寄托在明天,谁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有多少个明天。想到久违的好友就赶紧打个电话,约着见见;看到街边新开的冰激凌店就小跑着过去尝尝,管它是不是正值严寒;听到好听的歌就停下匆忙的脚步,静心体会,生活不会因为你的忙碌而驻足,而当下却会因为你的随心行动而变得精彩起来。
杨澜在书中还写到总有一种力量引导我们向上,还说了一个自身的实例,她逼着5岁的儿子去学钢琴,听音乐会,而孩子却想砸了钢琴,好在最终两人达成共识,结束了这场煎熬。直到孩子上了中学之后杨澜才发现孩子喜欢的是画画,原因是儿子看见自己曾经在画布上写生,专注的表情让他觉得画画是件美妙的事。画画本是她调节生活情调的小爱好,却无意间同样丰富了孩子的生活。
我们也爱把孩子的课余生活安排的井然有序,恨不得他博古通今,飞天遁地,然而反观自己的工作之余,我们又做了什么?穿梭在各类影视剧里不能自拔还是低头捧着手机刷各种八卦?我们总说一切为了孩子,但自己又真的成为引领孩子向上的力量了吗?我们枯燥乏味的僵尸生活要如何说服孩子相信我们向他们描述的美好明天?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让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自己就该先精彩起来。
兴许可以去寻找一个让自己变得不一样的小爱好,或者读书,或者画画,或者跑步,或者摄影……因为爱好,我们会发现生活不是只有家庭和事业,还有各种各样新奇的事,因为爱好,我们会把原先死水般的日子过得有意思起来,因为爱好,我们还会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加热爱生活。每天朝气蓬勃的我们在孩子的眼里一定很美。
杨澜还在书中描述了她遇到的很多精彩的生命,他们或是耀眼的政坛名人,或是光芒万丈的体育明星,更有商界奇才和时尚达人,给我留下印象的只有乔丹的那句“我从未害怕过失败,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没有尝试。”也许只因为它戳到了我甚至是多数人的痛处。
问问自己,我们心底的某个角落里,有没有藏着一件我们一直想去做但又不敢做的事?可能是挑战一次极限运动,或者是走就走的徒步之旅,又或者是涉足一个陌生的工作领域……迟迟不敢又总是蠢蠢欲动,有没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窝囊的还不如一只勇敢觅食的老鼠?想说等到积蓄再多点,孩子再大点,一定会去试试,得了吧,我们唯唯诺诺的样子早就出卖了镜子里的自己。
若你是狠了心必须要做,多给自己点勇气,再做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其实又不是去送死,所以不用显得那么视死如归。若舍不得打破现有的舒适生活,就别总抱怨无法挑战自我的种种无奈,既然还不具备破釜沉舟的勇气,索性放弃那些躁动,按部就班的活着,只要你能说服年老时的自己。
我们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来睡觉,其他的时间被各种划分,无疑,工作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作做的好叫事业,做的不好就是讨生活。书中有两件事的描写,让我觉得精彩的人生或许还离不开一份工作。一件是9.11事件之后不久,杨澜陪着她的老公吴征去美国参加艾美奖典礼,一次准备好遗嘱的飞行,还有一件是5.12地震后,吴征陪杨澜去重灾区参加救援,余震不停中还讨论着筹款。即便不能像他们那样把工作做成事业,甚至说是变成信念,起码,也该把另外半辈子的生活讨得精彩些。
且不论我们是因为爱这份职业而在工作,还是因为经济所迫不得不接受现有的工作,既然事实已经这样,就努力赋予现在的工作更多的价值。可以借助工作,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自我价值,又或者改善同事关系,促进人际交往,当然,也可以试着把工作当做一种爱好,逐步享受它带来的成就感。咱们实在没必要敌视工作,这本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等我们老了,若能没留下什么懊恼的小事还没完成,还有一两个自己的小爱好可以解解枯燥,孩子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该挑战的也挑战了,也曾兢兢业业的工作过,想想估计也没那么可怕了,所以,你若精彩,老又何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