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地说,乐视贾跃亭与周航之争,是很多企业间并购后无法绕过的一个坑。
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在4月17日晚,发布声明,称“易到当前确实存在资金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乐视对易到13亿资金的挪用”,自此,易到创始人周航与控股方乐视贾跃亭掀起了撕逼大战,两者的打斗,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
我在4月22日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易到创始人为何与乐视反目成仇?每个企业创始人都得长点心!》,希望通过对这件事情的分析,对企业界的朋友有所启发。
发布这篇文章后,很多同学在后台问我,站在企业文化的角度,企业之间的并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提出这些问题的同学,显然已经意识到,企业之间的并购,不仅涉及到股权、利益、创始人的地位等等,但也与双方之间的价值观有非常的关系。就如乐视贾跃亭与周航两者之间,如果这两人的价值观和战略方向趋近一致,那么,不管贾跃亭的行为如何地遭受质疑,周航或许能依然雷打不动配合贾跃亭的战略行动,不至于让原本已身处困境的贾跃亭难堪。
壹¦一
企业并购背后的最初动力是什么?企业什么要并购?驱使企业采取并购的力量,往往是因为一些表面的因素,比如技术兼容或共享,经营目标一致,财务兼容、市场重叠以及产品互补等。站在这些表面因素来看,并购只要在以上技术兼容、市场重叠等方面达成了一致,那么就可以非常快速、顺利完成。
但在进行技术兼容、经营目标、股权设置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有些需要较长或艰辛的谈判,因此,在并购协议签订完后,很多人以为并购行为就已经完成了,最起码,在潜意识里认为,这已经成功了,内心可以如释重负了。
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并购行为,协议的签订,不是并购行为的结束,而仅仅意味着这只是并购行为的真正开始。
贰¦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技术兼容或共享,经营目标一致,财务兼容、市场重叠以及产品互补等方面达成一致,这只是表面的一致。就好像,两个人相亲,彼此见了几次,感觉双方的条件都比较符合对方,然后办个结婚证,到这里,并不意味着结婚真正成功,因为两者的真正磨合,双方能否有真爱,还得看后续两个人是不是真的“谈得来”。这是否谈得来,主要看双方价值观了。
对于企业并购来说,除了涉及这些表层的经营目标,技术兼容等方面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会忽略的,与“企业文化”有关的内容,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或整体价值观体系。每个企业的经营哲学或价值观体系都是差异的,即便看上去两家企业的目标完全一致,但企业内部人员的理念、工作思考方式以及做事风格都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些深层次的内容,直接决定着企业间并购、收购和合资行为是否能够成功。若两个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体系,出现冲突且一直得不到解决,那么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风险。
乐视与易到的这次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乐视贾跃亭作风激进,而易到周航属于稳健保守,两者之间虽然达成了并购协议,但是深层次的价值观问题,却忽略了,直到最近的彻底爆发。
再举一个例子,一家在运营大型商场特别成功的A公司收购了一家运营便利店很不错的B公司。但是,经过4年的艰辛运营,A公司未能在这次收购中获益。为什么呢?A公司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收购,会导致B公司核心骨干团队大部分离职,因为这些骨干团队的流失,导致B公司的优势荡然无存,就好像是曾经充满生机的一栋大楼,在人去楼空后,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叁¦三
那么,如何解决并购行为带来的深层次价值观碰撞问题?
首先,在并购完成之前,两家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通过在不断的并购谈判中了解彼此的核心文化。但是这种方式比较难,一方面是因为并购的谈判往往都是保密的;另外一方面,除非双方的高管尤其是掌门人互相关系比较好,这有利于了解文化,否则,在并购谈判期间,几乎无从了解对方的文化,当然,有些同学能从对方的言行举止,以及从媒体报道中看出对方企业深层价值观。因此,这个方法,并非对所有人有用;
其次,一旦并购协议签订,两家企业的创始人或总裁必须就“双方企业文化融合问题”成立项目组,必要的话,邀请第三方咨询管理公司介入,进行科学的“整合团队”。利用文化融合整合双方团队这个项目或工作,是重要且紧急的,否则,即便并购协议签订的协议非常顺利,但是都可能在第二天爆出双方无法招架的事儿。朱葛将专门撰文“并购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融合?”解答更加细节的问题。
肆¦结语
并购的很多问题,诸如技术兼容或共享、经营目标、市场重叠、股权分配以及产品互补等,这些都相当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就双方企业价值观的融合,这一点很容易很忽视,而且,融合双方价值观、整合团队这项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决定了最终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
文/朱葛 (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专家,用精神信仰武装商业军团 公号:zhuge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