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戒返乡政策层层加码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曾是包括“打工人”在内离乡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情结。这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人却不得不停下返家脚步,选择留在工作地。春节前国家发出“就地过年”和“非必要不出行”的号召,就是出于对疫情防控全局的应对考量。但这一政策只适用于“低风险地区”。“层层加码”甚至“一刀切”的行为,显然是对政策的曲解和走偏,背离“倡导”初衷。
“从前,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现在,乡愁是一纸张张核酸检测报告”“希望有关部门管一管”“不能把国家的好经念歪了”……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的政策是分级分类的、科学严谨的。而一些地方的措施不仅“简单粗暴”、毫无温度,而且与中央“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分类差异化防控”的政策精神相悖,让不少群众平添“乡愁”、“内牛”满面、甚感“心寒”。
部署任务“添砖加瓦”,工作标准“层层加码”,表面上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上级规定,促进工作落实,但实际上损害了政策法规的威严,减弱了地方政府的威信,挫伤了基层的积极性、执行力和落实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懒政思维作祟。上面说“尽量”,下面就执行“必须”,一些地方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其二,部分领导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对上级的政策、要求,既不研究、也不消化,完全照本宣科、照抄照搬。其三,疫情防控压力大,有些地方问责泛化,基层干部心理包袱比较重。为了“自保”,只好按照“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的逻辑,通过“叠罗汉”的方式层层加码。
就地过年”既然是“倡导”性政策,执行时就得研判本地疫情、区分风险等级、考量员工实际和尊重个人意愿,而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地强制或随心所欲地加码。春节返乡是民众合理诉求和基本权益,国家层面从来没有硬性禁止在外人员返乡过年。在国家有倡议、防控有需要、生活有保障情况下,人们选择就地过年,是对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强行阻断人员的出行与返乡,而更应该是给人民群众多些健康保障和通行便利。
擅自“加码”有伤政策尊严、有损政府形象,更侵害民众权益、不利疫情防控。遏制“加码”之风,既需消除人们反应过度的恐惧心理,也要戒除干部怕担当、不作为、简单粗暴的惯式作风,同时还要规避由问责泛化、问责加码导致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