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日没夜地忙碌了整整两个星期,这两天总算是闲了下来。放下手边的书,取消去图书馆的计划,我看了这部BBC纪录片《我最后一个夏天》第一集。
几个绝症病人相聚一幢房。在各自临死之前,互相分享体验。
“我总是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为其他人营造美好氛围,我总在关心别人。突然间我意识到我得自私一点。”节目开篇,一位58岁的乳腺癌晚期女士这么说。
哪能不是呢?我想起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又想起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生下来后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学会讲话,之后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会保持沉默。”或许你觉得这两者毫无关系,但并非如此,小时候的我们以为自己处于世界的“果壳中心”,然而长大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世间这片海滩上的一粒沙。
于是,我们开始学会隐藏或抛弃一部分自私,我们开始不断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将其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我总觉得,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不仅是一个有礼貌的人那么简单,更是一个会忍受委屈的人。
这位女士在临死前才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对自己好一点。
“死亡是个严肃的话题,但我不是严肃的人,所以我不为死亡做准备。”一位肺癌男士轻松调侃地说。但也有其他的人这么说:“我列出了我的遗愿清单,每当我完成一条,我就划掉一条,再添上两条。”还有人不想用药物和医学设备延长没有质量的生命。“我希望我不能咀嚼吞咽的时候就让我不能,我希望我不能呼吸的时候就让我不能呼吸。”
我不禁伤感想着,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临终做好准备,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淡泊?绝望?我不得而知。
在死亡这件事上,未知总是给人带来力量,带来安全感,也带来不确定感。而已知却会给人带来绝望。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或者一个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人会对生命持有梦想,会计划自己的未来日子,会偶尔只顾心情地“伤害”自己的身体,同时,也会因不知自己的生命终点在何处而迷茫忧虑。
一个知道自己生命年限的人,情况就不一样了,伴随他们的,是焦虑是恐慌是绝望。有人会说,某些心态好的绝症病人看起来并不绝望,没错,那只是看起来。或许他抛下繁重工作、环游世界,或许他不顾其他人际、在最后的生命里全身心陪伴家人。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绝望”,是对现实世界绝望从而奔向自己理想世界的方式。
仔细想来,很多事一旦“量化”就会让我们很紧张,从而倍加珍惜。一对异地恋情侣一次见面只能见几天,那么双方一定会在相见的那几天里将所有热情给予对方。而每个生命本有期限,只是我们不知死亡点,但一旦被我们知晓,生命剩下今年甚至几个月,我们就会开始珍惜。
“我不怕死和死之后的事,那不过仅此而已,我只是会去到另外一个平面,从来就没有适合死亡的时间点。我怎么能期盼我的朋友,我怎能对他们说:‘参加我的葬礼不要哭’?而我光是想想我的葬礼我就哭出来了。很可惜,我的生命还有太多事没付出。”看到这段话,我泪目了。
人生而在世,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