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认真加非认真地读完了《浮生六记》,认真的地方,在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和生活,非认真,在芸娘离去之后的篇章。
因为芸娘走之前,他们是苦中作乐,芸娘走之后,就只剩苦了。
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喜爱,可能是源于芸娘的生活情趣和超越于当时世俗的心态,也可能是源于沈复和芸娘煮酒耕织的田园生活,还可能是他们夫唱妇随游山玩水的感情。
但我的感触,更多的是一种悲情。
为他们平淡却遗憾的感情而悲。
如果他们生活在现代,一定是一对伉俪情深难得的眷侣,也一定会有一番作为,成为一对懂生活,真性情的夫妻搭档。
但他们不是,他们生活在那个女人要遵守妇道,男人要讲究脸面的年代。
这才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芸娘因为爱读书,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喜欢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因此得罪了公婆,当个人意志和社会价值观产生强烈冲突,芸娘所承受的最大后果,就是身体的垮掉。
在读芸娘生病后这一记时,我一直试图去还原芸娘当时的心情,夫君长期不在身边,公婆的不认可,朋友的背叛,价值观的冲突,换做现在,八成会有抑郁症吧,所以郁结于心,体现在了身体的每况愈下。
而沈复呢,因为处处维护芸娘,选择离开父母,带着她浪迹天涯。又因为父母的斥责,本是一个读书人,可以有一番作为,却不得不生活地捉襟见肘,甚至流浪街头,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靠接济。
即便沈复因为芸娘这个精神支柱,倒显得乐在其中,但是想必也是苦中作乐。
芸娘去世之前,对沈复说,跟了你,我很幸福,但我不够遵守妇道,只有我死了,你父母也就会原谅你了,你就不用这么苦了。
他们欢乐一生,但归根结底,还是透着悲凉的底色,他们有太多不被认可的遗憾。
父母不认可,社会不认可,只有他们自己,一边认可自己,又一边怀疑自己。
沈复,也是一个社会形态下可悲的个体之一,情深的妻子未能相守到白头,敬重的父亲,未能看到最后一面,儿子女儿,年幼时就和他们被迫分离,儿子,18岁便夭折,他也没见到最后一面。
中年丧妻,丧父,丧子,一事无成,放到现在,没有几个人能扛得住这种大悲吧。
但沈复写出了《浮生六记》,把自己的生活趣事,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
掩卷之时,最后一页,注明了沈复的生平,最后一句话,是说《浮生六记》以后,便不知道他的后续了。
看到这里,心里比芸娘去世时还要发苦。
我想了很久,写完浮生六记,沈复又去了哪里了呢?他有没有出家,选择如何终老,死在哪里?但我们再也无从得知。
假如沈复知道后世这么多人替他的人生唏嘘,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些欣慰。
至少,他和芸娘不被家庭祝福的爱情,他们不被认可,被批判为丧志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后世历代所认可和追捧。他们如果灵魂还在,应该会有一丝丝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