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的记得,小时候一提到过年必然是欢天喜地,因为过年意味着可以和小伙伴们玩很多东西。
譬如转陀螺,我们那里叫做“木猴”。木猴的制作很有讲究,先截一段质地坚硬的柱形的木头,将其一端削做斜尖状,在顶尖处需开一个小孔,装入铁的弹珠,这些工序在小孩子是很难独立完成的,所以总是要去央求大人们帮忙。木猴的表面需十分平整,模子做好之后还需要进行打磨,我们便会一天都拿着一把小刀精雕细琢。除了这个,还要配上一根鞭子,这鞭子需是从轮胎上抽下,三五根缠在一起的线做成方是最好。但在缺少这种材料的时候,就只能以材质稍硬朗的破旧衣服上扯下的布条作为代替,当然效果自然会差一些。当这些都准备完毕了,我们就会在一个下午,喊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村头上一处制作预制板的空地上,各自拿出自己心爱的宝贝来玩。将那鞭子在木猴上缠绕几圈,然后于贴地处用力一甩,那猴子就开心的转起来了,同时发出“呜呜”的声音。这时只要甩起鞭子在木猴旋转的身上用力去抽打,它就会蹦蹦跳跳,越转越快,而那抽打时尖锐的“啪啪”声在当时听来也极是悦耳。就这样的玩具,我们总可以玩了一晌又一晌,不会觉得腻味了。
我们还会滚铁环。顾名思义,铁环就是一个铁圈,这个东西可极其难得。有了这个铁圈,还要配一个用笔芯粗细的铁丝握成的三角形的钩子,再在那钩子上加一根长的竹竿制成一个用来把握方向的手把,这样就可以玩了。三五个有铁环的人各拿一个,有大有小,手把也是有长有短。先把铁环放到三角的钩子里,向前一推,像一个独轮车一样,它就在小司机的掌握之下,唱着“铃铃””铃铃”的小曲一路向前奔跑去了。有些人还独具匠心,在环儿上套入两枚铜钱,那小曲可就变作了“叮叮”“铃铃”的两重唱,更显欢快。没有铁环的小孩子就跟着跑,有铁环的跑一段会换给他们玩。那时候村子里还是土路,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每经过这些地方可就是考验小伙伴们驾驶技术的时候了,我们总可以让它在活蹦乱跳,摇摇晃晃里又恢复平稳。如果路况太差,倒了也不会灰心,蹲下身拿起来,放到三角的钩子里使劲一推,便又开心的向远处奔去了。整个村子里都是铁环“叮叮”“铃铃”的小曲,和我们银铃般的笑声。我为得到它央求了父亲很久,当有一年过年回家,父亲从大堆的包裹里变戏法一样拿出一个金晃晃,水桶大小的铁环时,我直乐了一个寒假,恨不得每晚都拥着它入眠。
还有打“四角”,后来我们也叫它“面包”。先用两张纸对折一次,呈十字形放好,再各自叠进去一个角成三角形,顺次相互穿插,就叠成了一个四角形的纸包。三五个人各有十来个四角,装在口袋里鼓鼓囊囊,开始总会挑选一些比较软的落到地上。这落地可有讲究,须是将四角旋转着抛到空中再任它落到地上的才作数。然后按照顺序每人拿起自己的去拍别人的,能让别人的翻个身,那就是赢了,输了的就需要重新落一个四角在地上。所以叠成的四角就需要十分平整,这样落到地上就没有缝隙,很难被拍翻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压轴的大四角,这些四角都是用烟盒之类的硬纸叠成,一般的四角都拿它没办法。但是一旦使用,被别人赢去了也会十分心疼,所以不是万不得已,没人会轻易动用的。但有一次我在甩四角的时候不慎将手指擦在地上,中指整块指腹的皮子就掉了,哭哭啼啼回了家,被奶奶心疼的斥责了一顿,带我去医疗站消了毒裹上一层厚厚的纱布,有半个月才算好了。从那之后,我就在看人打四角的时候,自己寻别的小伙伴去玩了。
我还会和冯伟平一起玩剪纸。起初我是不会的,他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手艺,拿一张纸,对折之后,再拿剪子弯弯转转,一会就成了。从动画片里看来的忍者神龟,超能勇士,还有自创的各样壮汉,他都可以剪出来。于是我就向他请教,等把心里的各种超人都剪了出来,就拿到一处去打架,自己赋予他们不同的能力,一起设计出很多剧情来。有时候会因为自己讨厌的角色被打败了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为自己喜欢的人物被撕坏了而懊恼难过。
除了这些,我们还会十来个人一起玩沙包,捉迷藏,挑火罐,看大人们下象棋,自己也下,几个人围一圈打纸牌,升级,红四,弥竹竿……形形色色,似乎总有玩不尽的花样,且样样都是有趣的很。
这几年回家,这些玩物在村子里已经看不到了,而这些童趣,似乎也随着我们的长大,永远停留在了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