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
“道”是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
“道”的形态和概念如果可以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态与概念。
天地间任何事物产生时都是不确定的,也不能用语言来述说其状态,这就是整个混沌的宇宙的源头;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这部分能用言语表明的概念,称之为孕育的母体。
因此,保持虚无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玄妙的本质;
保持实有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
其实,“虚无”和“实有”出于同一个“道”,只不过是“道”不同的一面。
“虚无”和“实有”两者组合在一起,会有无数种玄妙的可能。
这些无法确定的组合甚至更玄妙的东西正是“道”,换句话说,“有”和“无”就像是支撑起“道”的“众妙之门”。
河上公:
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自然生长之道也。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