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心理角度来说:一个能够安住于不确定和不可控之中的人最自由。
有人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人类想要自由还是不想?结论是,绝大多数人本质上是不想要自由的,他们想要的是安全、快乐、或者别的什么。
我们痛恨限制的同时,也仰赖限制,限制制定出我们的个人身份和生活轨迹,并使我们能够感到“走上正轨”。如果你每天九点必要上班,如果你每天必然回同一个家,如果你周末必参加一个读书会,每个月有固定的预算,这些确定性就会成为你的锚点,支撑起你生活的架构。而如果第二天你想干嘛想去哪全部完全100%自由,绝大多数人会晕,甚至会怕,这日子怎么过?瞬间找不着北了。
完全自由事实上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就意味着无限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面对这样浩渺无垠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绝大多数人是hold不住的。完全自由的体验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惊悚、甚至是莫名其妙。所以你能感受到多少自由,主观上,首先取决于你能hold住多少自由,也就是hold住多少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接下来就到了“可控”这方面,其实这跟“确定性”本质没有大的区别。很多人所认为的自由,其实是可以控制周围的一切人事物,也就是所谓的“我想怎样就怎样”,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可能与一般人想象的出入的是,一个人需要控制的事情越少,他心理上就越自由。当你企图控制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同时也就被这件事情控制,这永远是个相互的过程。
阴阳道里有这样的说法:阴阳师用言灵去控制妖怪的同时,阴阳师自己也就被言灵所控制。如果你特别想控制自己的存款数额,你就被你的存款控制;如果你特别想控制你女朋友的行为,你同时也就被你女朋友的行为控制……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当然,可以理解我们有时候觉得控制某些事情是极度必要的这种心情和情况,但当你去控制,你也就被控制,这终归是无法逃离的。而你需要控制的越少,你也就越自由,如此而已。
贰
很简单: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的人最自由。
这世上大多数人根本不喜欢自由,他们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一旦给机会让他们自由,他们反而会逃避自由。自由意味着太多的责任和勇气。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很可能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实际上他们想要的,多半是别人期望他们拥有的东西(这一点包括我自己都应该反省)。
《月亮和六便士》里斯特克里兰德知道自己想要画画,于是通过给人生做减法,抛弃似锦前程,抛弃娇妻爱子,抛弃一切羁绊名利,穿越了半个地球,打破了一切枷锁,终于在塔希提岛追寻到了属于他的自由:单纯的画画。
又如《源泉》里的洛克为了自己的建筑梦,一直在不屈地和命运抗争着,食不果腹时依然不肯在建筑设计上让步一分一毫。
他们的自由是建立在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为了这一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上,是建立在强大到混蛋一般的内心上。
真正的自由就是不被世俗价值观绑架,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并且风雨无阻地执行下去。这样的人便是自由的人。
叁
忠于自己的人最自由。
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维尔
人们貌似追求自由,其实只是痛恨被束缚,却没有挣脱束缚的能力。与其说是他们痛恨他人,不如说是他们痛恨自己的能力。
王小波所谓,“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不外如是。
自由本身就带有巨大的歧义,许多人认为,随心所欲就是自由,这是完全的荒谬。
自由的矛盾是:当我们以自由的名义去挣脱束缚时,我们就面临新的挑战,面临安全感的失去,面临不知所措和无法自理——这恰恰又带来了不自由。
人们从旧有体系中解脱,也意味着他将失去原有秩序带来的的安全,意味着他必须自己去寻找新的秩序,寻找新的让自己保有的安全感、恒定感的东西。
我们从父母的权威下挣脱获取自由,也意味着要自己亲自动手养活自己,与过去相比,无疑我们是自由的,但是我们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安全和父母给予的精神和物质的关怀,此时我们更多感到的是一种面对社会大潮的笨手笨脚的无力感,而不是天下我尽可去也的自由感。
当我们从权威的言论下挣脱,我们就要面临毫无指向的迷途。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原则,我们必须去自己创造自己思想体系。在刚刚脱离权威时,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无权利感,感到一种遭到遗弃的感情,这时反而没有获得自由——成了无助。
当我们向天空发出“上帝已死”的呼喊,我们也将失去了支撑我们内心的信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