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了一位沦落天涯的断肠人身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杜甫的《登高》,看他笔下的深秋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二、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的忧思。
三、作者
关于杜甫,同学们都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简单介绍。《登高》,是杜甫寄居夔州,独登白帝城之时感所作。
四、正文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全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看同学们读的都非常的投入、很有感情,哪位同学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读给大家听?好,最后排这位男生。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有没有同学能点评一下。穿黄衣服的女生,你来点评。嗯,他读的声音洪亮,非常投入。但是,有几处字音读错了。你能纠正一下吗?非常准确,请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个重要的字音一定要注意。同学,你再来读一遍这几个字音。
2、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听录音,注意重音、节奏、情感。
我看同学们还沉浸其中,现在请同学们以刚才的这种态度,大声朗读这边课文,一定要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和节奏。
嗯,非常好,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
男同学读的气势雄浑、阳刚有力,给你们点赞。女同学读的声音洪亮,请按细腻,更胜一筹。
在听录音的时候,这首诗给了我们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有同学说凄凉、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这些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悲
3、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看诗中的悲是从何处而来。
首先,我们看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六种。有风、天、猿、渚、沙、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如何体现了秋景之悲呢?
急风,风很大,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从色调上看,清渚和白沙的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而鸟迎风飞行,显得有些苦难。。这些景物中,都透着一股悲凉之感,成为了感情色彩浓重的意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两种,落木、长江。
落叶飘零,是时光流逝的见证,给人人生短暂的感觉。 不尽长江象征时间的无穷,给人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落木、长江汹涌,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这两联写景,却透着浓郁的情感,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4、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因为战乱一直漂泊他乡、流浪他乡,此时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杜甫独自一人,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将自己内心悲伤渲染的务必浓重。
而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诗人自己过早的白了双鬓,残躯病体,不能多为国家出,所有的愁绪一齐涌上心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甫爱喝酒,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忧国忧民的愁苦、悲愁郁积心头,已经浓的化不开、解不掉。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五、小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杜甫的笔下,诗人将内心的愁苦挥洒在极目可见的景物上,这种浓浓的愁苦令人窒息,诗虽短,情却很深。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课下,请同学们认真完成我们的课后作业。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