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就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精彩的教研带来教育的精彩,平庸的教研导致教育的平庸。
——干国祥
第二次田野教研结束了。
此次教研,我上了一节解决问题的课。上课之初,用两道题来复习之前学过的利用“大括号”“问号”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孩子们记住问题的位置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我特意将两句顺口溜出示在ppt上,希望孩子们能记得牢固一点。
之后,出示了本节课的例题情景图,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我很费了一些心思,找到情景图中的动画图片。引导孩子们找到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图片的直观性,孩子们在这时并没有遭遇到太大的困难。
接着,我出示了一个算式,让孩子们编故事。有了例题的引导 ,孩子们很快能编出相应的故事,但只是个别孩子的参与,更多的孩子只是听听而已。
第二幅图片,是对上一道题目的练习,孩子们很快就解决了。
真正遭遇到时困难的是,是第三幅图画。题中给出了“树下有6个蘑菇”,让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
备课时,预料到孩子们会在这里出现问题,所以这道题,我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看图编故事,列出算式。而我在巡视的过程中,还真是发现孩子们的思路真是各不相同。于是就点了三个孩子到时黑板上展示。
8-2=6
6+2=8
6-2=4
当这三个算式出现在黑板上时,孩子们自动排除了第一个算式,理由是“6是给出的条件,不能出在结果中”;而第二个也都认为是对的;但是在第三个算式上,却出现了争论,有说对的,有说错的,但却讨论不出所以然。因为我们在学习减法时,还末引入“谁比谁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这一概念。所以孩子们只是凭感觉列出了算式,却说不出理由。
随后出示了课本练习十二的第3题的图片,让孩子们自己提问并解决问题。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题的讲评放在了下一个课时来完成。
干老师点评时指出:
1、复习题中的总结话语,容易将孩子们定性,而没找到问题的本质;
2、“大括号”和“一共”即”整体“,”跑/游走“”剩下“是”部分“,在解决问题之初,与孩子们达成”整体“与“部分”的认知,形成课堂的统一性,这样,孩子们对知识的结构是系统的,会减少疲惫感;
3、练习单要分成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预习题,遭遇题;第二部分要依据例题,有几个知识点,要有几组题,巩固练习;第三板块,应为挑战题,延申题。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将重点放在了提出问题上。因此课堂上,着重让孩子们去编故事,找问题,却忽视了前后知识的贯通,导致孩子们的思路混乱,没有一条清晰的“知识链”牵引,后半段孩子们的确是不在状态了。干老师说:“孩子走神,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呀,我过于关注“提出问题”这一知识本身,而没有关注到孩子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
午餐时,几个数学组的的老师还聚在一起继续讨论。
随后,跟张浩老师说起这节课时,我突发奇想:“要不你去小螺号上一节,正好他们没讲过。”于是利用午读语文教研时间,张浩老师又在小螺号教室上了这一节课。张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给课堂带来了很多的欢声笑语,孩子们参与度大大增加(这也是我以后应该关注到的)。数学组老师们也是一呼即应,又齐齐的聚集在小螺号教室听课,由于时间关系,两节课的对比却没能及时研讨。
每次教研时,总会觉得头脑发涨,思路不清;教研之后,再次备课时,又清晰地记得干老师的话语,不由自主地运用到时教学之中。周五下午,送走孩子们,在办公室准备理理下周要讲的课的思路,与慧老师说起新课课前挑战单的设计思路,两个人不由得拍掌而笑。是的,当一个新思路出现,慢慢理清,呈现在眼前时,我们是兴奋的!
田野教研,两次了。虽然我在干老师面前依然胆怯,依然不知如何应对。可是,我知道,我不一样了。
前路漫漫,未来可期!
遇见,一次次美好;努力,一天天成长;期待,下一次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