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大理人都知道,大理古城里有一家叫做「人生苦短」的小店。这家小店位于古城里很不起眼的位置,卖一些当地扎染的服装,就是那种你满大街都能看到的旅游商品通货。
这家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老板有一套独特的揽客方式,他总是坐在门口(经常光着膀子),对着过路游客神神叨叨喋喋不休,向人们发表他这么多年来关于人生的思考。譬如,要是来客当中有姑娘,他会说:男人雄霸天下,女人靠征服男人拥有天下。假如你跟他砍价,他会说:人生苦短,给多少算多少。接着他继续说道:
人生苦短稀巴烂,我快要跳墙了,我的时间不多了,只剩三分种,给我一颗子弹打到我的心脏,把我打回原型,变成鸟人。
没想到这家小店因为这样还有了点名气。人们干脆称呼老板为「苦短大叔」,小店的名字也就索性改成「人生苦短」。视频发到网上,搞得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听老板的人生思考,顺便买他们家的东西,真可算得上是一场无心插柳的成功营销。
话说回来,其实我想讲的是,人们出门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你到另一个地方去,花了不少钱,也许还得经历一番旅途艰辛,却不一定会得到什么经济上和心智上的回报。也许正是因为“人生苦短”,你才心甘情愿踏上旅途,耗费财力和时间,去寻找一些未必“有用”的经历和感受。
说到底,旅行最大的底层驱动力,大概就是人对生活的不满足,对于生命迟早要消逝而感到的不甘心。就像「苦短大叔」说的,“时间不多了”。早在二十年前,有个作家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可是我们好像也只能拥有此生此世。那怎么办?
在台湾,有个自称「书呆子」的人,他对付这种人生不满足感的办法,就是不断地旅行、不断地读书。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干脆就叫《旅行与读书》。他在书中声称:
“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
2
这个自称是「书呆子」的人,名字叫做詹宏志。
不过,这个「书呆子」显然不是那种读书读傻掉的人,而是越读书越厉害的狠角色。翻翻詹先生的履历,你会被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吓一跳,好像他真的是过了别人好几辈子似的。他从台湾当年最大的两份报纸编辑做起,一直做到总编辑。接着他在「滚石唱片」担任策划,在电视台做企划,在出版社出任总经理。再后来,詹先生整合台湾出版界势力,把「城邦文化」铸成当时最大的出版集团。
而在进行这些正经事业之余,他还有空监制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写了十几本著作,在大学教书,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当然,少不了还有满世界去旅行。
这本《旅行与读书》中收录了詹先生的十篇精彩游记。詹先生的知识广博自不必说,他的叙述结构和细腻文笔也教人叹服,让他的游记看上去有一种侦探小说的气质。
然而这本书中最有意思的,还是他关于读书跟旅行之关系的探究。
3
读书与旅行这两件事,好像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对照关系。我们当然都听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老话,也听过“世界是一本书,那些不旅行的人只不过读了其中一页”的西洋谚语。
在今天,影视和网络的发达,已经使得人们不再需要靠行万里路来获得知识和满足好奇心了。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也总还是有人读书,也总还是有人出门远行。虽然爱旅行的人未必都爱读书,但是爱读书的人好像大多也都患有「旅行上瘾症」。读书人总是将全世界看成一本书,与世界因为我的阅读而存在,这是一体两面的事。
读书和旅行显然有某些共同的内在联系,“想象他者的生活”,想必就是这些内在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不满足于此时此地的生活,所以无可避免的想象他者的生活。詹宏志干脆就说:“读书跟旅行是我最能想象的扩充人生的方法”。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很多事情就被确定下来了。你不能选择你的父母,不能选择你的出生地,你也不能选择你的性别。但是在你读书的时候,在你沉浸于作者叙述的那几个小时,你是在短暂的体验另一个人的生活。这本书是某个人花了35年生命累积出来的一种东西。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就化身为那个作者,他的生活、经验、一生的思考变成你的思考。读到一本书,就置换了一个人生。
4
旅行显然也有类似的「功效」,能让你短暂的体验到另一种生活,临时经历一种原本只属于他者的人生。从你抵达陌生之地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把自己抛进了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时空。你在那些不同寻常的建筑当中穿梭,你品尝那些滋味古怪的食物,你在异国他乡的街道跟另一种肤色的小贩纠缠,假装自己是在此地过日子的老手一样。
詹宏志说,读书看起来像是虚拟实景,旅行像是角色扮演。
的确,旅行可是玩真的。你躺在舒适的被窝里读着斯文·赫定在中亚的历险记,提心吊胆一会儿,转眼就能没心没肺的呼呼大睡。可要是你真的身在异国他乡,那可就不是你合上书本就能逃得掉的了。
归根结底,旅行与读书,都是扩充人生的方式。我们人很可怜,无缘无故的就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了,糊里糊涂活了几十年,发现早已深深陷在自己的人生当中。
人生是否有别的可能,在另一些地方,另一群人是否过着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在我看来,旅行和读书一样,是对人生诸多可能性的探索。
詹宏志对此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他说“旅行跟读书都是对他人生活的偷窃”。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想象了他者的生活,之后又在旅行途中见识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而有趣的是,这两种对他人生活的偷窃,都是不要还的。
甚至一个旅行者走着走着,到头来,他所偷窃的那种生活,就真的变成了他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