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男孩(little boy)》
文/宋朝
刚看完这部电影,抹了几滴眼泪,不知道在想什么,但是就想写点什么。
看电影的时候,并没有看任何的简介。开头的几分钟,Pepper的小个子,被别的大个子孩子欺负,与父亲感情甚是深厚。到这里,我就了然于心,以为是一部成长教育篇,就觉得有些乏味。甚至看到父亲和Pepper的对话,类似一个约定,父亲问:“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然后Pepper就会异常坚定的回答:“Yes.”就想着这种对话就会在后文频繁出现,成为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信条。
我一直以为剧情是这样发展的,一直到父亲上了战场,我才渐渐明白,这也许是种成长,但更多的是种信念。小男孩拿着那张古老的清单,开始每日期待着父亲的归来。他慢慢的完成着清单上的任务,一直坚信着只要完成了任务,有了强大的信念,父亲就会归来。
就像拥有一颗芥菜籽,你就能移动那座大山。
似乎时代发展到现在,信念这种意识流的东西,很少被重视了,没有了往日那般虔诚。但这部电影仅仅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他等待着久未归家的父亲。他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在众人面前移动着大山,每日面朝日本的方向,想要停止战争。大山也许被他移动了,虽然我内心清楚的知道那只是地震,却依然想要相信那真是因为小男孩的信念。
信念真的很强大。
然后日本也如他所愿停止了战争,广岛被投下的原子弹所毁灭,而那颗原子弹刚好名为:小男孩。明白一切都只是巧合,却依然为小男孩而骄傲。然而小男孩却在梦中走进了战后的废墟,周围一切都是灰暗,只有他是一抹色彩,我突然就感觉这种对比,这种冲击,正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不得不说,电影很多地方处理的很到位,让人感触很深刻。
而电影的两个场景让我感触最深,第一个就是小男孩每日都去面朝日本,从不停止自己想要战争结束的动作,一直到很多很多人都站在一边看着他,起初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强大的信念依然拥有这种魅力,让人相信所有的不可能。
神父和日本老人Hashimoto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小男孩坚持信念的路上给他以指引,带着他一起完成清单上的任务。一直到离电影结束还有二三十分钟,大家都以为小男孩父亲已经不在人世,Hashimoto对小男孩说这个清单上都是小男孩对父亲的爱。
包括最后还有小男孩母亲的信念,她对Dr.Fox说:“but I will always be mrs james busbee.”
当然电影最后是Happy ending,虽然是通过战争切入视角,也许是从侧面透露出二战的残酷,但我的注意力依然全部放在了小男孩身上,他的信念已经深深吸引到了我。
是啊,人应该拥有信念,就像一颗芥菜籽,你不需要展现给别人看,可以藏在某个地方,也许是在心底。总之,这颗芥菜籽,你牢牢握着,心中时刻保持着,你可以移动大山,可以停止战争,甚至可以让死去的父亲归家。
最后,借用电影中Hashimoto的一句话:do what makes sense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