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出话题
某气象局在当地部署了大量的温度感知设备,该设备可以收集周围的温度,并将数据定时上传到后台数据处理中心。设备和后台的通信格式采用json,它们通信的流程是:1、设备首先向后台发送校时请求报文({"type":1}),后台收到后获取本地时间并回复校时报文(示例:{“type”:2, "time":"2019-09-09 00:00:00"}),感知设备收到校时回复后解析出里面的时间用于同步设备时间;2、校时成功后,设备每隔1分钟向后台发送一次心跳报文(示例:{"type":3, "time":"2019-09-09 01:00:00"}),后台以此报文来判断设备的状态,如果长时间收不到某台设备的心跳,就派人前去维修;3、设备每隔10分钟上传一次周围的温度(报文示例:{"type":4, "temperature":26.5, "time":"2019-09-09 02:30:00"});现在你的任务是设计后台程序,将设备上传的所有数据保存下来。
第一手代码
分析与设计
设备有3种类型的报文,所以当有报文到达时,后台应首先解析出报文的类型,然后根据类型分别作不同的处理。
编码实现
/**
* 处理报文
* @param msg 报文实体类
*/
public static void handlerMsg(Msg msg) {
if(1 == msg.getType()){
handlerCalibrateTime(msg);
} else if(2 == msg.getType()){
handlerHeart(msg);
} else if(3 == msg.getType()){
handlerData(msg);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无法识别的报文类型");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模拟校时请求报文(这里为了方便,默认已将json转为实体类)
Msg msg = new Msg();
msg.setType(1);
handlerMsg(msg);
}
功能算是完成了,现在我来分析这样设计的缺陷:
1、handlerMsg()方法中存在if/else语句,目前的逻辑判断还不算复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感知设备与后台交互的报文远远不止这3种,比如上传设备硬件状态报文、硬件告警报文等等。那么照目前的设计思路,只有后台需要多掌握一点信息,就需要修改handlerMsg()方法中的逻辑判断,首先违背了开闭原则,其次这种修改非常容易造成之前经过测试的代码出现错误;
2、所有类型的报文处理都需要经过handlerMsg()方法,也就是说handlerMsg()方法的职责太大,完全不符合一个函数只做一件事的原则,某个函数承担的责任越大,对它的修改风险就越大;
3、这种设计完全是面向过程设计,也就是函数式编程,没有一点面向对象思维!
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