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的前言部分,印着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的往来书信节录。
从那些节选的信里可以知道,这部小说,其实是张对过去的一份交代。
所以,对于喜欢张爱玲的人来说,未免不是了解她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张爱玲说:
“《小团圆》是写过去的事,虽然是我一直要写的,胡兰成现在在台湾,让他更得了意,实在是犯不着。”
“我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
“《小团圆》还在补写,当然有时发现需要修补的地方越来越多。”
一部小说,她犹犹豫豫,修修改改,到死都没有决定是否出版这本书。
本来说过“我小说几乎从来不改,不像论文会出纰漏”,结果又要自打脸地改了一次又一次。
怕是说起从前,她慌了乱了罢。
再好的笔也写不完整感情这种东西。
她尖酸、锋利,到了晚些时候却像把生锈的剑,总想着还能伤人。
确能伤人,划伤了还要在那口子上留下锈来,只不过反反复复也不过伤人肌肤几寸。
老了,她还是张爱玲,照样连自己也不放过,逮着就“下毒舌”。
但她又不是张爱玲了,多少跟从前的张爱玲不太一样。
很多人说张爱玲因为在感情上受了挫折就一蹶不振了,因为她太爱胡兰成了?
我倒以为不尽然,张爱玲在感情中受过的伤和痛还会少吗?
她抽大烟的爸爸,浪漫主义的妈妈,狠心毒辣的后妈,以及怯懦无为的弟弟。
这是她的家庭,她爱过吗?
我不知道,反正最后她是失望的,是透彻地失望的,所以她憎。一心想着跟这些人脱离关系。
她做到了,远离了这些狗血的剧情,摆脱了那些阴暗无光的生活。
走进了自己更加阴暗的世界,走不出来。
她就好像是困在了一个个的泡沫里面,以为泡沫会一个个碎掉,却无奈发现怎么也不碎。
直到有一天那些泡沫终于碎掉了,却并不似想象中那般一个一个碎掉,而是全部一起破碎,五颜六色,慢慢消失。
等它们都消失殆尽了,才醒悟,为什么不自己把它们戳破呢?
大概是看它们太过华丽,一时入了迷,就忘记了。
也因此,竟未注意到一堆层叠泡沫的最外层,是一个更大的晶莹剔透的玻璃罩。
想要砸开,怎么也砸不开,怎么也砸不开。然后就懒得去砸了,随它吧。
直到有个人出现,轻轻对玻璃罩说出了暗语,门开了。
她才惊讶地叫了起来,噢,原来这门是这样开的。
“有个人”叫胡兰成,那句暗号是“我懂你”。
因为懂得,所以她低到了尘埃里,开出了一朵花。
但总是这样的,花的寿命并不长,就好像蝴蝶也总活不久一样,美好的东西存在着让人觉得虚幻。
但张爱玲明知道那是终究要枯萎腐败,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花,也偏要开,还开在一堆废墟上面。
她觉得,是他说出了打开玻璃门的密语,带着她通向了乌托邦。
但不知道他救她之时,已在她的勃颈之上加了桎梏,她不过是他的俘虏。
他掳掠的众多女人中的一个。
胡兰成爱张爱玲吗?
他爱每一个拥有过没有拥有过的女人,他认为那些女人皆有可爱之处。
在某种程度上,我羡慕他。
当然不是羡慕他可以让那么多的女人为他神魂颠倒。我羡慕的,是他那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的自信。
为了生存,可以投靠汪精卫苟且,可能他觉得这件事情本身是错误的,但由于是他在做,又是可以被原谅的。
花丛中经过粘了一身的粉,他知道这是跟伦理道德相悖,但他认为自己不这样做才是罪恶,看见美好的花不去采,而任它枯萎,简直暴殄天物。
他坚信他的朋友会永远站在自己一边,坚信他的每一个情人都深爱着他并支持他做每一个决定,包括“三美团圆”。
虽然我知道他到底还是有些才学,但未免盲目到让人觉得可笑。
可笑归可笑,在他的世界里,至少他该觉得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
人这一辈子,最大的追求不就是自以为是的成功吗?
张爱玲爱他,是为了那一份知遇之恩。高山流水,琴瑟和弦,该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快乐至死。
张爱玲憎他,是因为他总觉得不论他多过分都不算过分,不管怎样做张都会依旧深爱他。并用这“总觉得”的爱来向他人炫耀,刷刷自己的存在感,以为能谋些名利。
在阴暗里看见了光亮,欣喜若狂,结果发觉那是沼气着了火。
阳光?离你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