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这个考点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考点。它既承接考点一的字音和字形,也和下面的记叙文阅读中的词语理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复习好这个考点是十分的关键的,不能只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词语运用来复习。
1.考查形式、分值:以选择型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共两小题,每小题1分,共2分。
2.考查范围:所考查词语大部分出自《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附录一 重点考查的常用字词”。
3.试题特色:
①第一句为3个二字近义词语;第二句为3个四字近义词语。
②句子的选择,多与社会热点、议论性、抒情性语句结合。
③词语的选择,二字词语多以一个字相同的三个词语作为命题对象,四字词语以意思最为接近的三个词语作为命题对象,也多选取一个字相同的词语作为命题对象。
(以上文字引用于中考某资料,非我原创)
答题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答题方法一定要灵活、巧便、实用。有时候有些方法只是我从教者的角度来总结归纳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适用。例如,从词语结构角度,从句意色彩角度来辨析,都是有难度的。甚至从词语的意义角度来辨析,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羁绊的,因为大部分学生的词义积累量并不能令人满意。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以下几个方法我认为还是可行的。
第一,[endif]可以从语感上来辨析。语感就是学生积累的对语言和词语的感觉。答题时,学生可以多读几遍,看这个词语用在这里顺不顺,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习惯这样说,这样用。例如:真正懂得生活_______(奥秘 秘诀 真谛)的人往往明了:身在何处并不重要,心在何处则决定了生活的意义有多深远和广阔。“生活真谛”就是我们经常用在书面语里的用法,从上下文句意来看也符合。语感不是随便选择,而是我们长期积累语言的结果。需要学生处处留心,从生活中获取概念和使用先例,才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第二,结合语境来理解。任何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义是有所变化的,上下文的语境,是我们分析词语运用的关键窍门。例如:阳光柔媚,轻风拂面,我闲坐于兰苑窗前,思绪如白云_________(彷徨 徘徊 徜徉)于蓝天。题中“彷徨”指犹豫不决,没有方向;“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或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根据此处语境,应选“徜徉”。
第三,结合语义来理解词语。这就需要学生不光要知道词义,还要把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没有一定积累,不懂得语句的用法,就很难判断。例如: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凝练表达。校训中传递的价值信念,_______(结合 契合 融合)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题中“结合”指的是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侧重形容抽象的概念,如“理论结合实际”,强调各部分合成整体,是相互融合的;“契合”指符合,意气相投,多强调人或事物之间,存在着潜在联系,表示真正的理解(人与人)或完全地匹配(物与物);“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多强调的是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处所说的对象是“校训中的价值信念”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二者间的关系,应选“契合”。学生如果不知道“契合”的意思,就很难把握这个句子,自然就会被三个词语中熟悉的词语“误导”了。
第四,可以采用排除法。这是学生上课时总结的方法,我觉得从考试角度来看,还是很实用的。三个词语,凭着语感就会把一个不切合意思的词语先排除掉,剩下的词语就好判断多了。例如: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弘扬__________(精打细算 精益求精 精巧绝伦)、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品格。这三个词语中,我们读一遍凭语感就可以把“精妙绝伦”排除掉,因为它是表现指(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美巧妙到了极点的。剩下两个词语,“精打细算”表现人精明的,再联系语境“培育工匠精神”肯定是说要好上加好,自然而然就是“精益求精”了。
除以上方法我觉得简便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词语的色彩,修饰对象等角度辨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词语和理解语意,为后面的阅读赏析做铺垫。
(注意:文中举例的句子,全部引用2015-2018陕西中考原题,个别解析也借过来用了,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