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曝清华一女生诬陷学弟性骚扰。点进去看完后,气结不已,自我中心主义者无处不在,不分环境和学识。最大的触动是旁观者的立场,情绪很容易被带动而一边倒,对于不了解内核真相的吃瓜者,充满了正义感,代表月亮消灭恶势力的决心,而当还原真相后,又可以坦然而迅速地倒向另一边来继续维护所谓的正义。殊不知这一波操作后,给他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当然就此事件中的学姐,也真的是够了,别人稍冒犯自己,让对方去死;自己严重冒犯对方,自觉若无其事。
不禁想到多年前看过的电影“浪潮”,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现在听来觉得危言耸听而不可思议,但细细品味,生活中不乏出现如此“浪潮”般的行径。故事很简单: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为了吸引班级中自由散漫的学生们上课的兴趣,也出于排解落选最爱课程的郁结,于是在课上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和学生加以探讨: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于是,这位老师就和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次实验的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
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队伍也再陆续壮大而发展,很多其他班级的学生也被莫名吸纳至此组织。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这位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浪潮”里的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然而为时已晚,一名狂热的学生因“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才意识到事件的彻底失控与危险。
该片清晰地呈现了个体是如何被集体所异化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事件会发生,也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被左右,会是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我”,其实反观一次次的网络舆论和校园暴力等事件,自己真的能做到那份清醒和判断吗?而不会苟同于大众的言论浪潮中吗?影片的渲染节奏快速而强劲,作为观影者可以随时抽身而保有自己的清醒,而身临其间者很难不会随波逐流吧!
经常看到网络暴力,对明星或者某个公众人物进行无情的攻击和谩骂。是的,每一个人都有言论自由,权利的背后也须担负起必要的道义,即使在虚拟网络背后也应对自己敲下的每个字负责,而不是两手一摊,凭巧舌如簧之才,就群起而辱之以乘己之乐,会觉得又不是我一人在骂,少我一个不少的心态。也许这些公众人物在某些方面的确有不才之处,需要舆论的压力以约束,所以作为大众之一的每个个体,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要对事件本身有了解,也且就事论事,而不是开挂似的刹不住力地全方位评判!
有些人对事件和人物都不甚了解,只是道听途说了些,就参与了厮骂,迫使这些人不得不关闭评论,甚至抑郁。对于公众人物,所呈现的只是他们的职业和捕风捉影的生活,稍有不甚,就被抛到风口浪尖而被冠以各种束缚。正如佟丽娅因为粉丝的抵制而不得不推掉“三十而已”顾佳一角,这种星星之火不知从何点起?很多人或许只是为了以己之喜好随意评判,也或许借以宣泄自己的情绪,燃起了讨伐之怒,甚至对他们的家人也进行不堪入耳的辱骂,何其恶劣。因为承受不了舆论压力而抑郁自杀的人物也时有发生,扪心自问,每个参与事件的群众力量都不是存粹的迫害者,但又都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法律之外的徒然。
而校园暴力,对于那些懵懂的孩子,显得无知而具有很强的伤害性。曾经往往是一哄而上地嘲讽,现在却会是霸凌和欺辱。记得小时候,起诨名是常有的事,而我是被嘲讽的重点对象,不清楚具体有谁叫我的诨名了,但我坚信是所有小朋友都在我耳边不停地又叫又笑,讨厌至极,深受伤害。致使到了现在仍然会讨厌自己的姓名,不可磨灭,非常不自信。也曾向家长哭诉过,他们觉得不是大不了的事啊,况且管的了所有小朋友禁口吗?所以也只是笑笑而过。
这些已长大的同学谁还会记得这件事呢?我想他们早已忘记那段儿时的小插曲了,那时的他们也并不是真的带有恶意,只是存粹的好玩,但这份好玩对我却是不好玩的。而现在每每被爆出的霸凌,那是令人发指的,彼此有深仇吗?当然没有,也许只是出于校园那样的环境而肆意张扬个性的气息,一人发起,随众参与!孩子是纯真而从众的,没有恶意不代表没有伤害。
反之而观,在各自的生活中,每个人也都可能无意识地参与共同抨击某个人的时刻。公司有两个女生A、B,关系也可以吧,只要她们俩一起,就经常将矛头指向某一个人,A属于强势和有头脑之人,而B仰慕A,只要A不在,B就会显得和善而好相处,一旦两人合体,攻击力蹭蹭往上升。尽管对此很不适,但如果她们俩带动了办公室其他人一起肆意抨击某一讨厌的男生,我也会很乐于参与其中,并不以为耻,气焰还很跋扈。也许会说这是开玩笑而已,但人多口杂,如此玩笑很容易过头,彰显恶意。并不是偶尔,而是经常性地群攻,当别人一起戏虐他时,耳闻目见,忍不住地参与其中,事后也觉得自己口不择言,但在那时那刻就是很群乐翻天!没有人会考虑男生的尴尬和心境,被怼也是欠怼,但不欠所有人的怼吧!
再回到开篇,当男生被女生怒斥为色狼时,围观的同学们第一反应就是对他充满了愤怒,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济于事,清一色的相信女生的一家之言。当保安赶来时,也像对待一个色鬼流氓一样对待这个男生。在事件未查明真相时,各种讽刺与挖苦汹涌而来,男生开始还想解释,可是越解释越被误以为掩饰,从身高到长相到人品到家庭被骂个遍,辅导员还转达要通报学院并通报他父母,等等各种舆论哗然地一边倒,只有一晚的经历,男生不堪压力甚至想到了以死表清白。幸而有监控佐证,只是背包蹭到女生而已。真相出来后,保安的语气立马变得很和善,与之前的态度迥然不同,而后事件发酵后,又一边倒地指摘女生可怖的心理和道歉的态度。
是的,这个女生的行径实在该批,可是难道就没有学校可教育的余地吗?她也不会是十恶不赦的人。舆论的指责只会让事件再次发酵而毁了这个女生,公众如此的愤懑想要得到怎样的结果呢?又需要给大众一个怎样的交代呢?痛哭流涕地道歉?虚假、为时已晚;事不关己地走开?自私、自恋。这位女孩以后在学校很可能要承担此次事件的后果,同学也许会指指戳戳,朋友说不定避而远之,小心翼翼地和她保持距离,等等无从而知。也许女孩是被神经质的父母一再教育要保护好自己,经过这次的洗礼,女孩也可能对世界有新的认知和理解,谁知道呢?舆论导向起不到教育的意义,只会让人退缩、躲藏和抑郁!
社会上有许多奇奇怪怪的不可理喻之事,作为舆论之一的我们也不见得多么的大公无私,也可能超出理解范围,但这些流言蜚语会很容易吞噬一个人的所有,只是很多事件也许只是为了博同情而换取舆论支持,真真假假的真相也许只有当事人知道了,比如鲍毓明性侵养女李星星的事,一会纷纷指责鲍某,一会又爆出李某蓄意而为,现在已销声匿迹了,也许待真相水落时,嘘吁轻叹一口气啊!
当然要有舆论的力量,以法律之外的声讨和援助,但这不是以己之喜好,翻云覆雨而为;也不是仅凭强弱、可怜之表像,先入为主地抨击;不屈于从众势力、不以貌取人之嫌,真的从心地发出声音和力量,以支持、以抨击,代表一小小份子维护社会和谐,还以干净舒适的网络环境,浪潮也可以带来冲浪般的魅力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