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74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下午,暑气正浓,我收拾妥当正准备出门。手机屏幕倏地一亮,一行字跃入眼帘:“老师,我妈妈下学期要给我转学,我不想走。”
是小允!我的心像被什么轻轻揪了一下。那个抿着嘴又带着委屈的小男孩瞬间浮现在我眼前:小允这孩子,脾气像炮仗,一点就炸,拳头总比道理快,平日里没少给老师和同学添麻烦。每周,班主任至少都要收到两三张告他状的小纸条,不是抢了同学的橡皮,就是追着人打打闹闹,身边总没几个伙伴。
可这学期,他突然变了。不知怎的,他迷上了乒乓球。下课铃一响,第一个冲出教室的准是他。小小的身影扑在球台前,球拍挥舞,蹦跳起来,竟还透着一股子专注劲儿。偶尔打出个漂亮球,还能赢得几声喝彩。说来奇怪,自从迷上这小小的乒乓球,班里告状的声音少了,围在他身边看球、打球的小伙伴反而多了起来。课堂上,他开始主动思考,举手发言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这“乒乓效应”带来的悄然变化,正是我们师生都暗自欣喜的。怎么突然就要转学?难道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思量片刻,我拨通了小允妈妈的电话。
“老师,实在不好意思!”电话那头,声音热情又带着歉意:“一直想当面跟您说说孩子转学的事,可总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她顿了顿,语气沉了些,“这也是没办法,之前一直是奶奶带,现在孩子大了,老人管不住了。我们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还是得把孩子接回身边,自己教。”
原来如此。我悬着的心稍稍放下,这是孩子父母深思熟虑后,为了孩子的成长做出的艰难选择。我理解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期盼。小允的“暴脾气”和动手倾向,根源里或许就藏着对父母陪伴的渴望与不安。而那颗跳跃的乒乓球,不正是引导释放他能量的最好证明?
“小允妈妈,我理解你们的决定。”我诚恳地说,“不过,孩子现在心里转不过弯来,很抵触。你们得多花点心思,站在他的角度,好好开导,让他能高高兴兴地接受这个变化。带着情绪转学,要适应新环境可就难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再开口时,声音里已带着浓重的鼻音:“老师,谢谢您……孩子舍不得,主要是舍不得您们几位老师啊!这四年,您们在他身上花了多少心血!每次他闯祸,您们总是不急不躁,耐心地跟他讲道理……孩子心里都明白,我们当家长的,也从您们身上学了不少……我就是担心,到了新学校,还能不能遇到像您们这样,真心待他的老师……”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的心又暖又涩。“您放心,”我赶紧宽慰道,“要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跟我们一样,真心爱护孩子。小学最后两年,正是关键期,能回到你们身边,有父母亲自陪伴引导,比什么都强!小允最近迷上乒乓球后,进步很大,这就是找到了好出口!到了新学校,鼓励他继续打球,说不定能让孩子更快地融入新集体、结交新朋友。”
作为老师,我深知:教育的价值,或许并非塑造一个完美的结局,它更在于孩子的成长关键节点时,我们是否曾努力,为他点亮一盏微灯,指明一个方向,或赋予他一份前行的力量——即使这力量微小,但能支撑他带着那份自信与快乐,勇敢地走向下一程。
挂了电话,我望着窗外。想起小允打球时,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或许到了新学校,他会找到新的球台,认识新的球友,开始他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