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初中时,我是班上个子最矮的-不到一米五,是弱势群体,永远是第一排,人往往是这样,一方面比不过别人,就在自己另一方面特别的努力,像我这样的,只能在学习上超过别人。
从小开始,我对数学就比较感兴趣,成绩也还算可以。在初中也是一样,我的数学老师-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对我特别关心,也有可能是我这个弱势群体的缘故,不仅在数学这个科目,在生活各个方面,给我关心和爱护,超出了老师的职责。
如今我也带着一帮小兄弟,有时当他们的老师,有时当他们的兄长-甚至家长,这些00后,和我当时一样的年纪,什么也不懂也什么都懂,生活上不会照顾自己,带好他们,压力很大,也体会到了当时老师的用心。
一个很常见的称谓师父,承载着比老师和父亲更重的责任,当好一个师父,就要像我的数学老师一样,既要教,也要爱,还要管,思虑很多。
五祖弘忍对于六祖慧能就是这样的一个师父。
六祖目不识丁,听到别人读《金刚经》,于是顿悟。问诵经人是何经?从何来?得知是五祖弘忍所说: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于是六祖告别家人,前往黄梅,参礼五祖。五祖用心良苦,既想传法于六祖,又怕恶人害六祖,一脸冷漠的差事六祖去柴房。
及至五祖要付自衣法,教弟子各做一偈。于是大弟子神秀和六祖分别做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于是五祖传衣钵于六祖,并令他“汝须速去,恐人害汝”、“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这故事都是《坛经》中所讲述的,《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般认为最为经典的佛教十三经,《坛经》是唯一一本白话佛教,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唯一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如同《论语》,坛经是六祖弟子法海记录六祖言行的文本。
2、神秀、慧能两偈
六祖慧能的师兄神秀,继承了五祖弘忍、四祖道信的东山法门,和六祖的禅定并称南顿北渐,是禅宗的两大流派。其中故事很复杂,一时难讲清。
这两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并无高下。神秀所讲是修行过程,六祖讲的是修行结果。很多人看《坛经》中的描述,对神秀有偏见,认为他追杀慧能,姑且不算写经人的动机,单是把经书当小说看的做法,也是本末倒置。
3、见性和顿悟
《坛经》中核心的“见性”,我理解的,就如同《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中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明心见性”是禅宗修行的最终目的,一朝“明心见性”,即是顿悟。明心见性就是认识自己的本源,自己的本源是什么?就像婴儿一样一尘不染,既无外在诸相的影响,也没有内心的执,发乎本心。佛修的是自己,所以行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切的行为应发乎本心。叔本华的哲学深受印度哲学的影响,所以他关于世界是虚幻,意志是实在也可以看到佛教的影响。
“明心见性”的两方面,外在不见诸相,即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以前说过的,“我们看见物体这样,是因为眼睛看到他是这样,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存在,是因为舌头、鼻子、耳朵、皮肤的感觉”,这些感观即是外在的诸相。
另一方面的即是没在不执着,不执着于欲望、判断,佛教三毒“贪嗔痴”都是执着。有一种说法,佛教应该是行善的,不对,佛是不行善的,佛教只能渡自己,不用渡别人,如果渡别人,也不是以此为目的而做的。功德是发乎本心而为,而不是为了功德而去行善。执着于涅槃也是执着,所以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讲到这里,我想到了数学中集合里有个空集的概念,佛教里常说空,如果可以类比的话,空集里面什么都没有,但不是空,因为内在还执着于什么都没有,这个有点拗口。
4、在家与出家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传入中国,之所以能与根深蒂固的儒教分庭抗礼,还是因为它有一套入世的价值。在谈到“在家如何修行?”时,六祖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休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佛教视外物为虚妄,凡事不争的价值观,对于“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儒教来说,是很好的补充,而失意的人总比得意的人来的多,所以得意时就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失意时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坛经》的一些说明
《坛经》无论是长度还是语言都是比较适合阅读的佛教经典,佛教十三经的语言都有一种天然的美感。就算不懂,也能让人平心静气,鸠摩罗什、玄奘、慧能等大师不仅是佛学家,也是文学家。特别是《坛经》,六祖慧能目不识丁,一朝闻《金刚经》顿悟,私以为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佛学的学习、佛教的修行是没有门槛的。禅宗肯定了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让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更广了。《坛经》也成了经典,在读完大乘经典的《心经》《金刚经》后,推荐读《坛经》。
另外,关于修佛,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太阳是如来,是涅槃,是彼岸,那么佛经只是指向太阳的手指,佛经只是工具,不要执着,重要是自己的思考。
未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