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育是改变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但在许多贫穷国家,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显现出来。
表面上,在大多数国家,基础的小学教育是免费的,大多数孩子都有学可上。然而,作者在全球开展的各种调查显示,儿童辍学率在14%—50%之间。
辍学的原因也很普通,有时可能是孩子的健康问题引起的,或者就是因为孩子们不想上学而家长也无力或不愿让他们上学。
穷人在教育方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
02
从供给方的角度来看,教育的问题貌似很简单:只要将孩子们带进教室,由一位训练有素的老师任教,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但这样真的有效吗?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就是这个观点下的教育援助政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世界各国于2000年取得共识的8个目标,其中就包括普及小学教育,确保不论男童或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初等教育课程。 这一发展目标当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类似的计划关注的点是让孩子上学,却并不强调或规定孩子们必须在学校里学到东西,只是说他们应该完成基本的课程。这其中隐含意义或许是,学到什么没有入学重要。
因此,单纯只是提供教育机会,而没有更多的机制保障,并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
2002-2003年世界银行曾有过一项调查,到6个国家的公立学校进行抽样调查。结论是,孟加拉国、厄瓜多尔、印度、印尼、秘鲁既乌干达的教师平均每5天就会缺席1天;印度的教师即使在校并授课,也经常在喝茶、读报或是和同事聊天。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孩子们学习呢?
03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只有让教育的回报足够高时,根本无需政府的推动,入学率自然会提高。也就是通过提高教育的吸引力来增加家长们送孩子去上学的主观能动性。
当家长们开始真正关心教育,他们会向教师施压,教师会根据他们的需要授课。如果公里学校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私立学校便会趁势形成。这样,教育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但问题是,如果教育可以看成一种形式的投资,做出投资的是家长,未来获得收益的是孩子。投资的周期长不说,未来投资人未必能获得期望的“回报”。因此,很多父母基于此,并不愿意送孩子去学校。
解决的办法是,政府必须从经济角度考虑,让父母觉得送孩子上学是值得的。可以通过某些政策的安排,让贫穷家庭直接得到某些救助,但前提是他们的孩子必须定期上学。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拓宽家长的思想空间,让他们拥有更长远的人生观:教育必须现在投入,而这部分费用要等到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得到补偿。
04
除此之外,让教育对贫困人群更有吸引力的关键在于一套更适合贫困阶层的教育体系。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课程与教学针对的都是精英,而不是一般学生。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期望通过教育致富的途径就是一份政府的工作(如教师),其次是某种办公室工作。而实际上,获得这种“最好的工作”的人并不多。
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系的两大任务应该是给予每个人一套健全的基本技能及发掘人才。
因此,改善穷人教育条件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关注基本技能,让每个孩子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掌握这些技能,建立一个能能向每个孩子提供机会的学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