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赤匪狐
01
我对春秋战国的感情是又爱又恨的。爱是因为这段时期,也就是从公元前722年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前221年,凡总500年,出现的学术文化、名人轶事纷繁多姿,不仅为接下来中原文化和中原文明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还因为疆土的拓展、各派学说的竞相逐鹿、此消彼长,形成了最原始的中国达尔文“优胜劣汰”说。
读书时,每次读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对历史书上概而括之的史实是心存疑虑的,尤其是对秦国,从秦穆公始,到秦始皇统一大业,这其中从一积贫积弱的小国跻身一跃成为大一统王国岂乃二三言语可以道尽的。另外,因为生长于吴越之界,对吴越两国始终排在无足轻重之列总也耿耿于怀,对我国所谓的中原文明和中原文化也是百般不解。
在很多年后的今天,虽然对历史的真相依旧止于前人之脚印,然终究豁然开朗起来,在查阅种种资料之际,想把这读书时的疑惑简单说道说道。
02
首先是关于秦国。
秦国应当是值得世人敬佩的国家,秦始皇以及他的祖先也该获得世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对秦和秦始皇总有一股莫名的好感,西安古都也是我最向往的地方,今年年初去过一次后母亲发誓再不会去,而我却笃定自己必会再去一次。因为那里和战国年代最为接近,和秦始皇最为接近。
言归正传,秦国为何可以跻身于战国七雄之首,秦始皇为何最终可以一统全国?在历史书上我们学过“商鞅变法”,更有影视剧将商鞅进行神化,但凡种种在无形中让人以为秦国从弱变强皆因商鞅的功劳。
商鞅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若不是他的铁血变革,如若秦未施用法,秦很难强盛,秦人更难破魏国,取关中之地。但其中,秦孝公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若商鞅遇到的君主是魏惠王,或其他各国君主,商鞅即使有本事也难以施行。孝公的“求贤令”和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之改革是推动变法图强成功的最大因素。孝公之后,虽商鞅不得不惨死,也有奸人作祟,但不得不提的是此后多年,多代君王贤明能干的多,昏庸无能的少,尤其是秦惠王能识人驭人,而且善用外籍之能臣,比如公孙衍和张仪,应该说惠王朝完成了孝公未完成之业。此后,在秦昭襄王、秦庄襄王手里,又将国土连连拓宽,灭周王朝,蚕食三晋,继续向东向南攻占。
当然,秦最终可一统王国也是和秦民风有关。秦人强悍好战,但风气却也相对质朴,至少在政令一出,秦人上下无不心力相齐,而不像合纵连横的六国,不但相互之间各怀鬼胎,就连国内民众也心力不齐。
到了秦始皇手里,其祖先其实已为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只等有雄心抱负之君主奋力一击,六国就会溃不成军。不过一直到前221年灭齐国之后,秦始皇在实际意义上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至少还有一个卫国。至于史学家们将前221年作为秦王朝元年,实乃区区一卫国无足挂齿,相当于秦一附属小国,在12年后秦亡时卫也跟着去了。
03
其次,是吴越两国的历史地位。
吴越之地,在今天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以及江西东北部一带,在当时其实属于蛮荒之地,经济文化皆比较弱后。尤其是吴国,其实就是后来所说的东夷,起初是臣服于楚国的,由于楚大夫巫臣叛楚事晋,为晋谋通吴以伐楚,才会将射御战阵之术传入到吴,吴才日益强盛起来。至于吴越两国的世代恩怨,自不必多说,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也开始称霸,但却依旧不能正江淮之士,基本上是和北方的大格局分离的,最后也被楚国所灭。
因此,吴越两国只能算是偏于一方的局部战争,和“中国大战”是相对隔离的,无论影视作品怎样神化两国之间的关系和两国战况,依旧不能算入到正统的春秋五霸中,其历史地位显然要小于其他诸国。
04
最后来说说春秋战国前后的中原文化。
应该说我国民族并不是唯一一个杂居的民族,能够入主中原,成为神州大陆的主人,靠的并不完全是兵力,更主要的是文化。
古代文明的中心是黄河流域,原因是这里气候适宜,土地既不太过于肥沃,也不过于贫瘠,人就不会懒惰,但凡肯勤勤恳恳劳作的,都能生存且繁荣起来,成为华夏文明的诞生之地刚刚好。
我仔细研究了古代地图,华夏文明的起源走向是由东向西走的。传说中的伏羲、神农便是在山东菏泽、河南开封一带,黄帝、尧舜也是在河北保定、山西太原一带,夏朝的文明是在河南南阳一带,商周文明是在今陕西咸阳一带。也就是说,从泰岱山往西,太原、逐鹿往南,丰、镐往东,阳城往北,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应该说,我国的文明是从该范围中心往四方扩散的,疆土亦如此。
我国古代文化,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向四方传播,影响到的不仅是汉民族,还有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各种族,因为开拓疆土的步伐是从平原地区向山地迈进的,这也是为何杂居在四方的异族和我国民族能够同化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