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就是将潜意识带入意识层面,原生家庭最大的伤害就是导致自我意识的缺失,在原生家庭里面感知到的东西会植根于你的潜意识。会在日后的生活当中以不同的形式爆发出来,成为各种障碍,成为各种负累,成为各种羁绊,让你没有办法成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终极的疗愈方向,否则就会以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心理问题的形式前来困扰你,这些症状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向你发出的信号。
比如每个家长在潜意识层面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但是现实跟理想的差距实在有点大,我们大部分人终将一生平凡碌碌无为地度过这一生。但是父母不可遏制的驱使孩子踏上一条不可能到达终点的道路。因为我们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会不断的孩子施加压力,去实现那个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愿望,去达成自己曾经没有达成的目标,去弥补自己未曾被满足的缺憾。
那么我们让孩子读书并不是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好,是在我们内在焦虑感驱使下的必然行为,会将小概率事件通过头脑思维的加工变成绝对化真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于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理将读书曲解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通道,成为日后被迫谋生的手段。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里,有多少人借助读书之名作为拒绝融入现实生活的借口,读书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最后一个堡垒,读书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如何读书却成了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使命而读书,那么它必将成为一个负担,他们多数都是被动的带有沉重感地去读书,就成了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读死书!在这种情况下,厌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他们讨厌的也许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家长或学校给他们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学习的这种不恰当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欲望,当自己的能力不能支撑起自己的欲望,痛苦就产生了。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不再囿于父母给自己划定的圈子过着祖辈一样的生活,去经历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选择。不是要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人生而不是被迫谋生!当孩子对读书有了这样认知转变,就会带有极大主观能动性地去读书,他们可不是为了父母而读书,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也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提升能力,为了提升认知,为了拥有更多人生选择而读书!表现出来极大的自我意识。
控制欲强烈的原生家庭导致孩子往往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人格也不会完整,遇到事情没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也没有担当的勇气。内在的心理标准都是父母指定的,他们只是父母的影子,这样的孩子是没法活出自我的。当他们有充足的内在动力,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不匮乏时,他们也就有了完整的人格,有了担当和责任然,更有了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