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中,斯坦福毕业的硅谷中年码农苏明哲被裁了,找工作四处碰壁。他老婆劝他放下身段,面对现实的这个片段中的对话异常现实扎心。如果年龄大了也是错,那是人都会犯错,抛开所有外界因素,如果没有一个有钱有关系的妹妹,大龄码农的出路在哪里?
01
大龄码农不好找工作是事实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硅谷大龄程序员(超过35岁)为了让自己保持职场竞争力,选择整容,让自己看上去更年轻。后来又有华为裁掉超过34岁的员工的新闻,无论新闻真假,但是超过35岁程序员明显机会减少这是事实。
两个原因:
1.大部分小公司请不起,也不需要。对于一个刚起步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不要花大价钱请多么资深的技术大牛,不需要代码写的优雅,能干活就行,对于人才,性价比才是最重要的。
2.大公司需要,但是不需要这么多。一个成熟稳定健康的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应该是呈橄榄形的,意思是,两头小,中间大。高级别技术人员和低级别技术人员少,中级的普通工程师最多。当然这里说的大多数的情况。
所以从整个行业的需求量来看,工作年限从2年到5年的青壮年普通工程师才是需求量最大的群体。如果按照本科算,年龄应该在24岁到28岁左右。超过28岁越多,需求量越小。
02
大环境不好也是事实
从2018年开始,京东、知乎、锤子、美团、摩拜、新浪、网易到近期的滴滴,过去几个月,至少11家大型互联网企业传出裁员消息。3月8号熊猫直播宣布破产,今天还面试了一个熊猫直播的技术leader。虽然不是破坏大环境的人,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03
即使性格合适,转管理也并非安全
很多人一说大龄码农可以转管理呀,岂知谈何容易,且不说性格是不是合适,即使合适,有没有坑位?在大的互联网公司,譬如BAT,离职率一般相对较底,尤其是管理层,一个萝卜一个坑,前面的萝卜熬了很多年才等到这么个坑,他会轻易离开吗?前面的萝卜不离开,后面的只能一直排着。组织架构调整,新部门新业务成立确实也会有新机会,但是等待机会的人远远多过机会本身。
即使成功转了管理,也并非意味着一直安全。尤其是基层管理。小公司不稳定,说裁员就裁员,大公司考核压力大,说被撸下来就被撸下来,不同点在于,在大公司带过团队,出去以后还可以在其它中小公司谋求一份管理岗。
04
40岁以上程序员肯定改行干别的去了,这是个假象
今年是2019年,1980年出生的程序员也就是2003年左右参加工作的那批程序员, 在那个时代, 在国内IT行业根本没有如此规模, 程序员从业者数量也没法和现在相提并论。因此, 不是40岁以上的程序员都去干别的, 事实上是40岁以上的程序员实在太少了, 少的大多数年轻程序员根本没有机会遇到。
所以我觉得, 写代码是没有年龄的限制的, 就算是退休了也照样可以写,只是现在到达退休年龄的那批人,在选择行业的时间还根本没有程序员这样一个行业而已, 这导致我们误以为世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程序员。
下面这些是全球最杰出的程序员,看看他们的年龄你就知道了:
Linus Torvalds
Jeff Dean
Donald Knuth
Sanjay Ghemawat
05
真正的出路在于,能力要跑赢年龄,还要能能上能下
编程技术飞速迭代, 新技术层出不穷, 各种语言、各种框架、各种新技术理论每年都会更新, 因此程序员的技能库也要紧随着行业技术变化的脚步更新。 随着程序员的年龄增长,相应的学习能力却是在退步的, 因此往往会出现跟不上行业技术脚步的情况。 此外, 在成家立业后大量的时间肯定会被家庭琐事占用, 能花在学习新技能上的时间也就更少了。
这可能是说程序员吃的是青春饭(或者35岁之后就不能再写代码了)的最主要原因。相信很多程序员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 觉得程序员是一个没有将来的职业。
但是你换个角度想想,程序员怎么说也是白领行业, 和高大上还是能扯上点关系的,现在高端一点的行业从业者,谁不需要不断成长学习? 除非是老板的儿子(亲戚也不行 ), 否则如果一直原地踏步, 肯定会被后来者居上, 然后淘汰。
就连我家门口修自行车的师傅也从二十年前修自行车到现在的修摩托车、三轮车、洗车, 人家已经是奔六的大爷了, 为了适应社会不也在不断的学习进步吗。
所以大龄码农照样可以继续写代码,但是要一直不断学习,保持自己的技术竞争力,要让自己的能力跑赢自己的年龄。最怕的是,年龄40了,但是技术还停留在20多岁。如果有机会也可以朝管理方向走,做职业经理人。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可以转管理,但是千万不要丢掉技术和对新技术探索的热情和敏感度。尤其是基层技术管理。因为在现今的企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万一做不成管理了,还可以找个地方继续写我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