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上学是艰难。
这样一个十七八岁的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龄,就算是高粱馒头也要五六个啊。2个根本吃不饱,加上还要下午难熬的劳动,也就强撑着能不饿死就好了。
家境的困难,使得自己没法比现在更好了。80多岁瘫在炕上的老祖母、老胳膊老腿的父母、姐夫家2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全靠23岁的哥哥一个人来撑起来,实在是艰难的。
按说,这么几口人,父亲和哥哥两个人劳动,生活是应该能够维持的。但这多少年来,庄稼人苦没少受,可年年下来常常两手空空。队里穷,家还能不穷吗?再说,父母亲一辈子老实无能,老根子就已经穷到了骨头里。年年缺空,一年更比一年穷,而且看来再没有任何好转的指望了……
75年的外在环境让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在挣扎活命的年代,队里穷,家还能不穷吗?更可怕的是,若是真的不穷,可能比穷还惨。
眼前环境引发的自卑,却因贫困使他过分自尊。已经引发了强烈的反感情绪,看到顾养民穿着时髦笔挺的衣服,优雅的点名,还扬起手腕看表的神态,无名怒火在胸膛中燃烧。
这时,他想要的就是求得一点的公平,活得有尊严。所以,他对点名有了小小的情绪:不回应。
同时,正因为这自卑和过分自尊间,还是有一点点温情,比如,
1. 金波的友情。当少平点名不应有点后怕时,金波的一句“他敢”反应的了强烈的支持。在此,又插入了次要情节,他们十几年的友情。
2. 孜孜不倦的吸收着书籍的精神食粮,从润生他妈夹鞋样子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红岩》,再到更多的。 这书已经是支撑其或者的一种动力之源。
3.因为这书,或许也可能是因为同病相怜,获得与漂亮女同学郝红梅的进一步友情。 在那时候,可能已经超越了友情。
这一章,揭示了当年困苦的现状,以及能让主人公活下去的的书籍。按道理,若是现在,或许能成为一个知识的超级IP。
现在埋下的伏笔,爱看书追求精神世界的孙少平已经和其他人区分开来,未来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