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散曲小令的几易其稿
——谨以此文致谢给予我帮助的诗友老师们
深秋的傍晚,漫步江畔。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好不惬意!初识散曲,刚知道一个曲牌《中吕.满庭芳》,有些跃跃欲试,想借这个小令来描述一下所见所感,于是随意吟出这样的句子:“芙蓉桂花,翠竹银杏,芦苇蒹葭。一桥南北横空架,通往天涯。长堤上游人拜塔,轻舟里渔叟居家。琴山下,斜晖遍洒,古邑尽清嘉。”这是拙作《中吕.满庭芳.南溪秋江晚景》的来历和最初的模样。因诗情意趣偶然得之,但语言表达还十分拙陋。
我习惯写完后发到QQ群或微信群里和文友诗友分享并请求拍砖。
初稿发出,区作协群郭理坝老师说有两个疑问:第一,蒹葭指的就是芦苇,是否可以这样重复?第二,现在在长江里打鱼的人多是岸边的农民,打鱼只是他们的副业,他们并不在轻舟里居家。“轻舟里钓叟居家”是否恰当?
无弦诗会群主子丘老师也说:建议调整“居家”和“琴山下”。
无弦诗会诗友魏伟老师也质疑:芦苇蒹葭是否重复?
我非常感谢三位老师的质疑和建议,并对此作了认真思考。
印象中我了解“蒹葭”一词是读《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当时根据诗的意境只知道“蒹葭”是水边的一种植物,但没有深入研究,不知就是芦苇。我心想写诗是文学创作,不一定写得那么实,以为芦苇蒹葭是水边的两种植物,就那么写了。后来查了一下,芦苇在北方称蒹葭,虽说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别,但毕竟是同属一类植,重复使用肯定不妥。觉得必须修改。
联系小令前三句描写的环境,江水边芦苇丛最常见的“白鹭”形象一下子飞入了我的脑海,但当时又觉得前三句其他意象都是植物,突然来一个白鹭有点突兀,所以颇费心思地改为“鹭影”,想弱化了鹭的形象使之没入蒹葭丛中,好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第二天我再次征求诗友们的意见时,魏伟老师建议改成“白鹭”,我的感觉与之前完全不同了,觉得凸显“白鹭”在蒹葭丛中的形象很好,颜色醒目和姿态灵动。前三句连起来看画面色彩斑斓且富有动态。此第一改。
至于“居家”句,虽然我认为文学作品中是指为了打鱼方便渔船上居家物器齐备,像居家一样,“渔家住在水中央”也说得过去。但我自己都觉得“居家”句只是平淡叙述,毫无诗意可言,凑韵而已。正如子丘老师说的:“拜塔,是一个短暂的动作,生动;居家,是一个长期的动作,太平实了。用一个类似短暂的动作,会强有力一点,更生动形象。”于是,我努力改平直叙述为生动描写。基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我想到了“渔叟持叉”“渔叟捞虾”等词句。正在我选词犹豫的时候,魏伟老师给了我“捞虾”建议,帮助我做出了选择,调整了对仗句为“岸堤上游人拜塔,江水中渔叟捞虾”。同时,魏伟老师还为我把前面的“横空”改成了“凌空”,虽然他谦虚地说是“戏改”,但我知道,这一个字的改动,气势出来了。此第二改。
当我把第一、二改之后的文字重发于群里征求意见时,诗词古风交流群的诗友穿林打叶老师看到“一桥南北凌空架,通往天涯”时,幽默地说:都“凌空”了,索性再浪漫些,“飞向天涯”如何?我一想,很好啊。忙致谢再改。此第三改。
最难改的是“琴山下”这句。这需要作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表达,去调整语言。
子丘老师说:“6/7句都是某某上、某某中。第八句不应该接着6/7句的意思写下去。应该是一个总结。”其实,在我看来,“琴山下”就是开始总写了。琴山,是这首小令描写的南溪的景区之一,隔长江与主城区相望,地势高。“琴山下”就有总结的意味:可以观照岸上水中甚至整个城市在夕阳下的景象,最后“清嘉”赞之。但子丘老师说得对:人家读者不知道写作的具体环境,只看见“岸堤上”“江水中”“琴山下”挨着,还以为是平行铺陈,没有结句的感觉。至少要改“下”字。
根据平仄、押韵及前后关系,我想到了“休惊讶”“天成画”等句,个人很喜欢前者,但子丘老师认为我的“休惊讶”没由来,因为前面并没有写有人在惊讶什么。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他帮助我为这句加了衬字“(这)天成画”与后面“斜阳遍洒,古邑尽清嘉”衔接就自然顺畅且有结句的味了。
但我还是放不下“休惊讶”这个颇有感情色彩的三字句。又想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写了前面的景,结尾三句告诉读者:你不要惊讶哦,斜阳下的古城就是如此的美!我忍不住拿拙作去请教无弦诗会里对散曲很有研究的张春艳老师。春艳老师的回复是:“惊讶句,按照你的说法是成立的。我倒是觉得尾两句没有提升,因为前面铺衬的都是美,尾再说清嘉显得重复。美除了具体临摹,就是人的感觉、行动、表情等。建议将遍改为又,尾改:哪个想回家。”这多妙啊!春艳老师一个“又”字让上下句自然衔接,末句一个反问,让我的劝人“休惊讶”有了由头。结尾三句,通过写人的感受间接表现了秋江晚景的美,美得令人陶醉不想回家。我以为改得最为精妙!此第四改。
经过反复请教、讨论和修改,在诗友老师们的多方面的指导下,这首散曲小令终于有一点曲味了。如下:
【中吕.满庭芳】南溪秋江晚景
芙蓉桂花,翠竹银杏,白鹭蒹葭。一桥南北凌空架,飞向天涯。岸堤上游人拜塔,江水中渔叟捞虾。休惊讶,斜晖又洒,哪个想回家?
非常感谢帮助我修改这首微型习作的五位诗友老师!他们远远不止是帮助我把这首小令改得像样。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修改作品的过程中,质疑和讨论都能激发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思考能让我有更多的领悟。而真正领悟到的就会是规律性的东西,是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它具有长远的意义。
在这次习作修改的过程中,我就有许多感悟和收获,值得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比如,文学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它毕竟源于生活,写作要注意生活的真实,尤其不能有常识性的错误,这是从郭老师的质疑中悟到的;比如,诗词曲写作写景的意象选择、描写方法的运用、结句的总结提升等章法技巧,这是从子丘老师张春艳老师的建议和斧正中悟到的;比如,词语的推敲、炼字的妙处,这是从魏伟老师谦虚说“戏改”的斧正和穿林打叶老师幽默含蓄的指正中悟到的……
这里记述的只是一首小令的修改过程。其实,有很多诗友老师都随时在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和指导,无法一一详述。谨借这些文字一并表达谢意。除此之外,我惟有努力学习。
我学诗虽晚但有幸起步了,就会坚持走下去。在打开手机就联通世界的今天,扑面而来的精彩总是挟裹着许多喧嚣,我愿意偷闲待在干净而纯粹的诗词空间享受诗意的生活。
2018.10.29.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