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忙于各种事务,工作、培训……不得闲,甚至打乱了规律的作息。早上上幼儿园的儿子起床后,一再说今天一定要妈妈送妈妈接,一定一定。我知道这个要求无法实现,便说:“今天妈妈一定送你去幼儿园。只要有时间妈妈会非常愿意接你的。”
晚上忙完工作回到家,一进门,儿子便问:“妈妈,你今天为什么没去接我呢?”按照原来习惯做法,我会说今天有什么事脱不开身,所以无法去接他。希望他能理解。虽然他会不再说什么,但是几乎每次都能感受到他并不高兴。但是今天我忽然不想再解释。便用一种非常高兴地语调对他说:“你猜。”我不知道这样他会有什么反应,心情又会如何。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也用一种很高兴的语调对我说:“其实,妈妈也是很想来接我的,只是有事,要不妈妈早来了。”我接着说:“哇,你咋这么厉害呢,一猜就准。”听到我这么说,他一脸的笑,似乎还有点得意扬扬。
为什么我解释的意思跟他“猜”的意思差不多,我去解释,他不高兴;他自己“猜”出来却很高兴呢?
首先我们先看看孩子问话背后是什么呢?“妈妈你为什么没来接我呢?”这样问孩子真的是要知道原因吗?肯定不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所以问话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情感需求:我希望妈妈能来接我,把我放在心上。
我们“解释”行为背后是什么呢?是为自己没能接孩子开脱,是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我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这种解释更多的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并没有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相当于各说各话,沟而不通,孩子自然不会高兴。
为什么一句“你猜”,孩子不仅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还非常高兴呢?
“你猜”是一种游戏形式,本身是妈妈和孩子的一种互动。“孩子需要妈妈接”“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没”,都是孩子想与妈妈互动的一种表达,孩子并不是要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当孩子的需求被看到、被满足,自然也就高兴了。
“哇,你咋这么厉害呢,一猜就准。”当妈妈对他的回答给予肯定、赞许时,孩子又进一步在互动中感受到被认可,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愉悦的情绪体验自然就发生了。
家庭教育中,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解释,看见孩子,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求更利于良性亲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