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非理性的界定:
1、什么是理性?
2、什么是非理性?
2-1 非理性的定义
2-2 分裂的原因
如图:
✨关于问答环节的思考:
1、斯多葛学派和“做自己”的不同:
相同点: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念和斯多葛哲学派有一致的地方,认为那些非理性信念,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
✨精神分析取向的观点
概念: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或称精神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方法,聚焦于对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无意识因素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的关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通过对来访者生活历史的探索,探讨来访者是如何经历既往的人生而发展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成人生活。
✨精神分析不同的“声音”——以弗洛伊德和温尼科特为例
相同点:
都为精神分析的大师
不同点:
(1)弗洛伊德大概是有斯多葛主义的,认为本我该被超我管制,
(2)温尼科特更像是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天理即人欲,本我和超我该是统一的,理性该为本我服务。
➡️由此,体现不同流派不同哲学,分辨适合自己的。说明,答案不唯一。
武志红老师更钦佩:爱比克泰德的斯多葛主义
➡️引申:
温尼科特和弗洛伊德的区别:
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撰写了大量著作,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发展,他在英国BBC的无线广播节目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他将克莱茵所强调母亲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性影响扩散至孩子周围的环境,若克莱恩专注的是家庭环境中,母亲在孩子的意识层与潜意识层中是一不可取代的客体,温尼考特则将他的关怀转了一个大方向。在他的看法里,母亲是环境的一部份,身为儿童的照顾者,重要的是提供能促进发展的环境。不同于克莱茵仍保留弗洛依德提出的本能驱力,温尼科特将儿童自我建构提升至社会化层次,乃至文化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环境 母亲 儿童自我建构 相互作用关系
————————————————————✨2、
世界理性的意思是宇宙万物运行之道吗?
世界理性,是世界运行之理,也可以理解为宇宙意志。非理性,是自己的个人意志。
当个人意志顺应了宇宙意志,或者说,你打交道的事物的意志,那这就是理性;当你试图强行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宇宙意志之上,这就是非理性。当一个人进入到二元世界乃至三元世界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放下那些原始的非理性想法,他的个人意志和宇宙意志也会逐渐统一起来。
——我的看法:最好的情况就是,你对完非理性想法是在世界理性的基础之上,顺应它,也就是相当于你找到了自己要前进的方向,从而让你实现你的社会价值。
————————————————————
✨3、对于基本停留在全能自恋的一元世界中的人是否还有救?有,只不过很难。
➡️从自己的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世界。科胡特的理论,其实是拓展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畴,本来一些被视为不可能被治疗的病人,也可以被治疗了。
我的看法:
类似于“自助者,天助之;自助者,人主之。”
前提是:自己主动张开怀抱,去寻求帮助
————————————————————
✨4 对他人的批评等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 :自恋 别人的批评 建议➡️)
共情。
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现象场中,感其所感,想其所想。可以说,感受就是一个人伸展出的能量触角,当它在关系中被接住时,就被照亮了。
现代的精神分析:
对关系的理解:
即便有对峙和辩论,也是遵循一个更深的原则,那就是信任来访者的自发性。
每个生命都期待着,带着主体感去成长、去体验,而不是被改造。
——
对于他人的建议,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是否适合自己。带着主题感,我觉得更多是一种,对于信息的甄别处理能力,从而让自己更加出色。
————————————————————
✨5
问:绝对化要求也许未必是坏事吧?比如说我一定要成功,这应该是更有推动力吧?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
老师的观点:
绝对化要求必然伴随着一旦实现不了就会有深深的羞耻感。特别是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不管他们外在形式上是怎样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严重的绝对化要求,认为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现实自然一再打他们的脸,最后他们干脆就不再追求成功了。
➡️更严重的绝对化要求,是婴儿最原始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认为自己发出的每一个动力,外部世界都必须满足,必须给予回应,否则就会有
(1)自恋性暴怒、
(2)彻底无助
(3)被害妄想
这三个变化。
如果既有偏执劲,又有时间感和空间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是形成了有韧劲的生命力。
如果只有绝对化要求,一再失败,就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感受:
绝对化要求相当于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自己的要求都被满足,但是能力不能支撑野心——
现实的落差感
最好的状态:偏执感+时间感+空间感
类似于,
确定目标—拆解任务—一步步在预设时间内实现目标
————————————————————
✨6、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观点:所谓性格其实只是在某个时间某个特定场景的特定反应。就好像有人说好好学习,我们都会马上联想到天天向上。如果以上成立,所谓的改变性格,其实就是改变特定场景的特定反应。那如何改变呢?根据老师的说法就是我们要先回到需要改变的场景里,用现在的强大和能力保护当时弱小的自己,引导自己。老师我这样的看法和理解对吗?
基本可以这样理解。例如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所讲的“退行”,意思是咨询师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咨询环境,来访者不断退行到当年受伤的地方。但是有咨询师提供的安全环境,使得自己也强大了,所以就更能够全面体验当年受伤时的心灵过程,并且还可以看到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这样就是一个全面的疗愈。
➡️类似于鸡汤:你越强大,世界都会温柔以待
(强大的你能够给你提供这样一个安全环境,让你去反思过去遭遇到的困难等等)因为环境的变化,你也在变化
————————————————————
✨7、艾克哈特·托利思想核心是不要回忆过去,活在当下,与今天老师说的不断去体验当时堪称可怕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有冲突吗?
观点:根本没有过去,一切都发生在当下这一刻。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思维过程构建的东西。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托利强调的是从思维过程中跳出来。
再者,心理咨询与治疗是非常精细的,托利毕竟不是做这个的。以我的经验看,能够清晰地梳理自己的个人历史和家族历史,并且能看到自己在其中的完整心灵过程,这会对自己的心灵有不可思议的疗愈。
我从这段话体会到的几点:
(1)联系同一个领域看似矛盾的观点,要考虑,他们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等等再来理解会更好。
(2)了解自己,最好就是梳理—改进—提升(梳理过程中,能够看到完整的自己
————————————————————
✨8、我发现自己并没有释放那些情绪,或者很难打动自己似的,感觉自己回忆以前受伤的场景,重复受伤的关键句子,发现思维不自然的开始自圆其说,或者感受有些麻木,请问我该如何更深地进入自己的伤痛层呢?坚持不断的做这个练习吗?
我想在这一点上,不要太勉强自己。你可以试试,给这个情景增加一个有智慧的旁观者,或者说一个成年的、有力量的自己。或者你也可以试试去找一名咨询师,你会发现有关系在,和孤独一个人做心灵探索,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
适当找人倾诉,也是不错的减压方式之一,“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