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没有太多可诉的故事之前,我还是喜欢,看别人的书,听别人的故事,正如许多人和我一样”这是我在拿到另一本新书时,毫不犹豫写下的书签语,算是自勉。
不得不佩服刘同这样的叙事高手,能把生活中最平凡的事,写得那么于世不凡,;把隔了多年的人事,写得那么清晰。在读他说的每个故事时,仿佛他都在当面,诚恳得将一切娓娓道来,无一例外地将读者的情感带到远方,带到回忆。《向着光亮的地方》是属于刘同自己的青春记录册,记录了他在大学毕业后的迷茫、工作中的失败、人生的转折,以及自己身边随岁月流入的记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想为处于青春年华的同学们给些忠告。
正如本书的组成一样,我们的生活本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组成:0岁、10岁、20岁、30岁……..,当我们弥留之际时,这本书也就要画上句号了。有人常说,当我们老的时候,回忆那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其实,我常常想回忆为什么非要等到老年呢?趁还年轻,记忆力尚好,努力去回忆从前,这算不算美好的事?如果能如实记录下来,并附上自己的心情,算不算得上足够幸运?回忆,意味着成长:能想好当时未说出口的话、未完成的承诺、未彻底认识的人,以及所有的遗憾。其实,过去的事情,有几件不是有遗憾的呢?反而有了遗憾才值得我们去追思,懂得如何去珍惜把握。
本书内容,给我感觉上,关于友情的叙事占了很大部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友情确实占了很大部分,所谓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有时候友情就像一杯纯净水,清澈透明;有时候友情像海边浪花,激情澎湃:有时候友情又像阳光下的绿叶,偕同陪伴。青春期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朋友之间,有的哭有的甜,就像高考一样,终场哨声响了,大家任然不舍离别,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在一起的岁月将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少了谁,都不完整。朋友聚会,酒不得不喝,不是非喝不已,而是很深很浓的情感难以言语,只得寄托其中,干一杯,敬,大家都懂。“我们没有必要努力成为谁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跟你一起在成长路中遇见的”。关于朋友之间的故事,不止你记得,可能他也记得,大家都默默珍藏,在相遇的某一天,觥筹交错,聊上一段:“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我们身边常常有那么一些爱流泪的人。流泪,并不只是出于悲怆,有时候也出于感动。我这种不感性的人读了刘同叙述的那些故事,竞有一丝动摇,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周围一切,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力量。其实,因故事而感动流泪,不仅说明这故事令人感动,更在于这种行为本身就令人感动。
我曾说过,流泪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力量。这句话我得珍藏一辈子。经常流泪的人,不确定是否脆弱,但多是温柔的人。因某件事而深深感动,说明成长了,懂得了如何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合适的位置。我们身边不乏这类人,如果你有这种朋友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请好好珍惜。在最烦恼或者最需要救助的时候,他们会给予最温柔的支持。以前,我常常听见歌词里唱“是你给了我力量”却不知究竟是什么力量,到今天,看过了那么多故事,渐渐明白,这种力量就是“感动”,无影无形,还夹杂点悲伤,但却自信感爆棚,并且可以重新审视自我。于我而言,忘记了上一次哭是多久了,我也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作为一个男生,我反倒是反感哭泣,那是懦弱的表现;可时常也发觉,哭泣的行为不值得鄙夷,保持一种尊敬感最好。
在熟悉人面前,我们并不需要伪装。当别人问你,他性格好好不好时,其实,这个问题稍显尴尬。我们不知道如何斩钉截铁地回复,即使回答,心中已经纠结很多次,可能回答又经不起别人的追问。如果作为朋友,问不问又怎样,回不回答又怎样。在熟悉人的面前所有伪装(即使是善意的),都经不起推敲。在熟悉人面前,不要故作坚强,在这一点,你并不比他了解你好多。就像作者讲道给母亲买衣服总遭拒绝,到最后的不再拒绝。
生活中,我们少不了嘲讽。如果说嘲讽别人是罪,那么,嘲讽朋友便是德。作者不止一次地讲到,就算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总免不了被嘲讽与嘲讽。就像有人说你笨,说你傻。其实反问,真的傻吗?别人不一定比你聪明到哪儿去。说你笨,是因为你的行为让他感到了不可理喻的高兴。也许最可贵的友情精神本就是“相爱相杀”。
最近网上有句热词“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哪儿有这么麻烦,所谓故事,有你就好。难道,不是么?生活的意义就是遇到一群人,然后演绎了一箩筐的故事,同时故事的意义在于,幸好故事里有这么一群人,使得记忆不会显得那么苍白。
于是我发出了“人生就是故事”这个喟叹。由于年轻吧,我对人生理解也只能那么粗浅幼稚了,也有可能在以后,比如20年后,我可能会说点关于其他的,至少不会那么幼稚地来谈论人生了。我相信因为如此的幼稚会被许多人讥笑,因为我也会常常讥笑自己的无知,这样的状态自然是最好的。
20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