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经过艰苦的修炼,终于入室了。现在我们可以讲讲他的施政之道,《论语·子路》中的文章,有一篇是这样写的: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第二篇是: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改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子路为何说老实话“子之迂也”?你认同他的观点吗?我比较认同他的观点,但是孔子说子路要守道,要让子路从实用的角度想。
第三篇讲的是公山不狃的故事,公山不狃,在费城发起叛变,他让人召孔子来,孔子想去,但被子路给阻拦了,子路为什么要阻拦孔子?孔子最终是否成行呢?首先,公山不狃,他反叛了季氏,这本身就已经不合礼法了,并且,在这样不仁之人的手下当官,这更失礼了,但是孔子最终不成行,他仔细想了想,发现也是对的,后来他去卫国的时候,去见南子了,而子路就不高兴了,于是孔子发誓,如果他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天厌之,天厌之,而子路为什么不说呢?首先,南子本身就是一个不讲理的人,而且见君夫人本来就违反礼法了,但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因此,子路觉得孔子并没有要传道的意思,但是孔子为了传道,不管在什么地方,必须先当上官,而想当官,还得去见南子,因此,孔子也是身不得已,这就是孔子发毒誓的原因,我们也就可以顺带回答一下孔子为何发毒誓,这个问题了!
后来,子路当上了季氏的宰相,季孙大夫,便问了:“子路是个好大臣吗?”孔子回答:“他是个好大臣”孔子还说,千盛之国可以让子路治他其赋,但不能治其仁,他认可了子路的治赋才能,但是无法将道传下去,还有一次,孔子说,只需听几句话,就可以破一件大案子的人,只有子路可以做到!可见,子路是一名公正的法官,不做虚假,十分认真,那现在我们来综合思考一下,子路施政的优势是什么?首先,它可以很好的治赋,但并不能很好的传道,而子路施政的劣势是,思考不周全,应该要把一个地方治理的周全一点,但子路的施政知道,之前也说过,先让百姓们有勇,之后再知道他们要发展的方向,所以子路施政还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