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深夜时感情是最脆弱的,回忆着白日里不愿回忆的,感受着白日里努力回避的,然后坚强的内心突然就变成了一汪水,多么轻的触碰都会激起一阵涟漪。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在深夜抽泣,才有那么多人倾听电台,才有那么多人喜爱张嘉佳。
张嘉佳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将半真半假的故事娓娓道来,简单易懂又不失款款深情,精准地抓住受众的内心,让他们产生共鸣,觉得书中的人物似乎来自于我们的周围,普普通通且神经质,对感情往往有着变态的偏执,会做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事,而那些事往往是我们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于是在快阅读浅阅读的时代,张嘉佳火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火了,一个个微博故事合成了一部小说集,情节简练,视角准确,叙事方法诡异,嬉笑里藏匿着一丝感动,有着不刻意不矫造的分寸感。而这分寸感极好的抓住了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群体的胃口。这个群体热衷于微博文化,容易空虚容易寂寞也同样容易被感动,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人能理解自己,但却在张嘉佳的故事中找到了认同感,于是从他全世界路过并成为他的粉丝。
有了粉丝便有了争议,有人捧他自然有人黑他,黑的理由是故作矫情,无病呻吟,混吃等死,没有深度。诚然这部作品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但是,这些真的值得声讨么?不要忘了他们最初只是一个个由微博发布出来的深夜故事,不需要深度不需要意义,只是为了让你在深夜失眠时有文字来寄托,有情感来宣泄,作为一个睡前故事集来说它足够了。
好像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变成了文学评论家,批判这个讽刺那个,于是出现了诸如喷子、键盘侠之流,互黑互撕,最终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所以这种争执真的有必要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快餐文化本就有其特点和局限性,所以喜欢你就看,不喜欢也不必黑。诚然,我们不会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百年孤独》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张嘉佳的欣赏,毕竟那些细腻的故事和优美的长短句也会走进心里,消解了深夜里的惆怅。
客官,您要的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