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复盘,查看忽视的地方。
本学期二年级新学了部首查字法,查看了两天的课堂数据图如下:
复盘课堂片段:
教完如何部首查字法后,随机抽取两个学生的随堂练习,让全班判断,你查的和他们一样吗?不一样的选"3”。“称”是个多音字,不止一个读音,这道题选"3”是对的,1号、2号同学只查了其中的一个读音。从选“3”的人里随机挑选2人,说理由,一个学生说2号作品没写读音。另一个才真正发现这个字是个多音字,不同的读音出现在不同的页码。
接着出示一份正确的练习,询问孩子们做得对吗?
第一次,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错的。让全班同学打开字典,自己再查一遍,进行二次作答。第二次两个选项的人数出现了反转。
关于第一张数据图的思考。看到有18人选“3”,其实不应该出示正确的那份练习,应该让全班再查一次字典,从中随机挑选2份作业,看看他们的自我纠错情况如何。 至于第二张数据图,这份正确练习是在课间拍的,但展示的时机不对。学生在发现这个字是“多音字”后,应该要给足学生去纠错,我给的时间太短了,高估了学生的查字典能力。想起在学习部首查字法之前,问全班,你们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会”,到了动手实践的环节,却大跌眼镜。另外,学生查到了一个读音,就停止了,没有仔细看字典里的解释,才会出现有两种不同的“正确答案”。这是我应该要去提醒学生的,查到这个字,还要把解释看一看,理解它的意思,不满足于找到了。如果这个环节再上一遍,我会给足时间让学生把这个多音字查清楚,再随机挑选作品,让全班评价,和自己查的是否相同,让改错的体验过程更到位。
此外,从第二张反转的数据图中,发现学生们并非都会跟风,还是有自己的判断。这次他们手中有字典,有可靠的判断依据,他们根据自己的查找过程去判断这份练习的正误。当时在课堂上的我看到反转的数据如此接近,我想其实会用部首查字法的同学就是这些人,不会的还是不会。但打开百宝盒查看数据后,又发现了反转,在二次作答选错的学生里,不乏平时成绩好的同学。在课后单独询问了这部分同学,原因是我给的时间太少了,他们还没来得及查证大屏幕上的练习对不对,于是维持了第一次的选择,是我太心急了,还是要给足时间,耐心等待结果。
从出题的角度看,这次查的是个多音字,比园地里的生字难一些。如果要查字的本身就是部首(如“鼠”),或学生不确定哪个部件是部首(如“威”),学生很有可能会卡壳。下次进行查字典练习时要刻意放入这些特殊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再总结查字典的经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写到这里,自己对数据又有了新的想法。看到的数据并非一定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情况,经过数据分析,看到背后的人,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难处,并想办法帮助他们提高,才是分析数据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