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电影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
没错,就是最近大火的
「 我不是药神 」
散场时的掌声雷动中
有人已经泣不成声
剧情中的那句话
“谁家还能没有个病人?
你就能确定你这辈子不得病吗?”
真的很戳心了!
片子还没公映就掀起了舆论风暴
这部电影为什么激起共鸣
本片是经过“药侠”陆勇真实经历改编的,和真实的陆勇不同,电影中的程勇的初心只是多赚点代购钱,解决当下生活中的难关。
但在和白血病患者的接触之后,特别是目睹好友断药后自杀离世,他决定要去做个——
“救世主”
宁可不盈利、倒贴钱,也要让更多的病人活下来。
最终,程勇还是被抓了。面对抓捕,他怒斥警察,“他只有20岁,想活命,有什么罪?”令人动容。
在公安局里,一位患病老太太对警察说:
“我吃了三年的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警察领导,谁家还没个病人呢?你就能确定你这辈子不得病?”
是的,天灾重疾等风险随时都会降临,不幸的是与其相遇却无可奈何无力规避风险。
让人恐惧的,不单只有癌症
癌症让人恐惧,害怕活不起也死不起。因为很大一部分人无法承担这动辄数十万的高昂医药费。可是,让人恐惧的,仅仅只有癌症么?
其实不然,幼儿健康一直是个被忽视又随时会浮在舆论前端的话题。不论是新手父母,还是二胎家长,随着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的稍微反常的生理变化都时刻牵动着一家人的情绪变化。大到生病受伤,小到不喜进食、排便紊乱。但凡孩子在0-6岁阶段出现一丝一毫的体质波动,家长们都容易紧张万分。而3-6岁的宝宝进入幼儿园阶段,除一般的卫生问题和饮食问题外,还要面临群体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和流行病爆发的概率。
随着幼儿健康知识的不断完善和各种媒体平台的曝光,园区因"肠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问题,也成为家长群体和园区领导重点关注内容,在育儿专家常见问题排行板上居高不下。
前线哨卡,不仅仅只有耳温枪和一次性手部消毒液
进入4月份以来,我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呈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5月31日,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79,465例,重症病例1818例,死亡13人。重症病例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均为3岁及以下儿童。与2017年同期相比,2018年度全国报告病例数上升了17.2%,重症数、死亡数分别下降了43.7%和71.7%。
目前,全国手足口病整体进入高流行阶段,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和南方省份的流行水平总体高于北方地区。
对于幼托机构和学校的预警措施,通常都仅限于晨午检工作。工作装备通常只有耳温枪检测体温,以及做好手部卫生清洁。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蔓延。
其实,肩负前线哨卡职能的学校机构,在防止病情传播之前,还可以通过为孩子们做好菌群监测,为入学儿童把好第一道关,做到家长和学校一起“严控”,学校尽职“严防”,家长配合“严治”,只有让学校不再单打独斗,家长积极参与疾病管控,才能站好对抗流行病的每一道岗,和孩子一同面对突发疾病的侵袭。
食物过敏,不容小觑
食物过敏,就是指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过敏(急性过敏),可以诱发多种症状,黏膜水肿,特应性皮炎,皮肤IgE检测阳性。
食物敏感,即目前大家称之为慢性食物过敏或慢性食物不耐受的部分。
既往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很可能与哮喘的发生发展相关;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肠道菌群的变化对食物过敏的进展的影响。研究人员在3-6个月的儿童中收集了肠道微生物样本,这些儿童处于一个孕期给予高剂量维生素D干预研究的随访期。他们3岁时,研究人员在他们中进行了食物(牛奶、鸡蛋、花生、大豆、小麦、核桃)致敏性的评估。食物过敏被定义为3岁之前的儿童被医生诊断出对上述食物过敏。研究中,共对225名儿童获得了完整的食物资料,其中食物敏感有87例,食物过敏有14例。食物敏感和食物过敏儿童与对照组相比,微生物种类没有差别。
由此可见,家长们通过监测肠道菌群的变化,也可以很直接快速的获取孩子食物敏感程度的信息,在饮食搭配上给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建议,而不用再面对孩子突发哮喘症状时一脸茫然。
当务之急,如何将后期治疗逐渐转化为前期预警介入
预判很重要,这就跟玩游戏刷Boss,先要预判敌方的攻击方向和技能一样。只有前期的防御得当,才能尽可能的将损失降到最低,将成功的概率最大化。我们也许不是最完美的斗士,但是却能做到最即进的防守,进而以守为攻的对待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病症,才是每个幼儿园区和家长需要承担的守护角色。
如何做到正确的前期预警介入呢?
1、 及时检测孩子体内的菌群变化
肠道菌群可以称之为"人体的第二器官“,通过菌群检测技术,可直观的反应出人体免疫系统、微量元素合成、神经系统、食物药物代谢、脂肪囤积、血管质量等多角度的健康状况。基本所有慢性疾病的进程,都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儿童肠道菌群具有动态、脆弱的特点,早期菌群与机体免疫系统和代谢发育紧密相关。
因此即使检测孩子体内的菌群变化,是关注孩子健康动态不可缺少的环节。
2、 根据菌群变化,发出健康预警
针对幼儿园和家长群体的关注点,如病毒、饮食、教育、心理变化等,健康黑匣子会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适合的健康预警机制。即使告知受众群体如何正确保持膳食均衡、做好季节管理、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抗压辅助训练。
3、 健康bug,唯快不破
不论是流行疾病的携带、感染,还是微量元素缺失、营养失衡,又或者是过敏体质的发现,都需要坚守“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只有尽早介入,尽快对症,才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铺成最敞亮的健康道路。
实现健康预警,宁可不见“药神”
讳疾忌医,是我们的心理传统。责任推诿,也开始不断的浮出社会话题的前端。对不愿意发生的事情,选择不碰触、不面对,始终是掩耳盗铃。又或者,举得疾病离我们甚远,存在侥幸心理而因此准备不充分,即将面对的风险冲击也越大。因此,最靠谱的"药神"终究还是预警,它价格低廉,广存民间,随时可实现。不必为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措手不及,也不用在未知的状态下承受因等待确诊漫漫时长而带来焦虑和紧张。
和生命质量博弈,化不可视风险为可控预算,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实现健康预警,宁可不见“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