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首次参与了用例评审会议,和印象中的有那么点差别。
会议前准备:
1、将用例内容分享给评审会议参加人员;(用例库)
2、将需要商议的用例整理成表格提前发至会议参加人员;(包括用例编号,标题,需商议内容)
3、按优先级分类看下case内容(由于其中一部分是自己写的,比较熟悉);
4、备好纸和笔,随时记录一些需要纠正完善的地方
PS:会议前还在想如何将效率比较高,按照优先级分类,讲功能点?还是按照他们之前的规则,一条条过?
会议中:
1、主讲人为模块owner,参与者为开发、产品、测试;
2、首先,抛出需商议问题(之前整理的),并一一确认;
3、其次,看迁移过来的参考用例,确定本版本产品的数据标准;
4、然后,看场景功能点是否需要补充(该场景也是迁移过来,产品实现也如此,并未大的改动)
5、最后,看客户端的功能点哪些需要更新或者删除(该客户端整合两个版本的特色,有改动)
PS:全程我的发言不过3句话
会议后:
1、模块owner整理出需要更新的部分(当然,我在会议中也记录下来)
2、根据会议记录,更新用例
感受:
1、参与感不强(可能因为产品的特殊性,所以用例的很大部分与之前版本相似,所以基本主要探讨修改的部分,主要是开发、产品和owner的交流);
2、修改部分的细节未探讨,没有文档参考(写用例时给了一份PRD参考,会议上说一些场景做修改,并未阐述修改细节);
3、会后的总结(owner对用例还未足够熟悉,因此评审总结不是很全面);
想法:
1、提高参与感,根据产品的特色,有重点的参与进入评审会议,对于某些问题提出作为产品的真正测试者的想法;
2、提高积极性,写完用例时,主动询问产品/开发有无修改点,如有,提供修改点的文档,或者具体的交互细节,节省会议上对于修改点的探讨;
3、会后总结,对于case的熟悉程度应属编写人员最了解,因此向owner请缨,主动写评审报告,写清需修改、删除、添加的用例,并对一些注意点作说明,完善用例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