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宁产品思维30讲中:“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的案例中讲到,看人可以从外到内五个层次来判断:
第一层:感知层。即一个人的身材、样貌、穿着、气质,也就是我们一眼就能获取到的外在的信息。如果我们只凭感知层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所谓的“颜值控”,不免会觉得有些肤浅。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即一个人跟你交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同事之间的交往、去银行办业务接触的柜员、去健身房遇到的健身教练等等,他们都是基于自身的角色与我们进行交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同时具有多重角色属性,比如你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遇到同样来接孩子的一位爸爸,他是一个教高中化学的教师,同时他还是一名在读博士。虽然他同时具有几种角色属性,但是你不会一来就跟这位爸爸去探讨化学的教学问题,更不太可能去跟他交流博士论文中的细节,你们之间的交流可能只基于爸爸这一个角色。所以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只是停留在某一种角色的对接关系上,仍属于浅层关系。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资源结构层包括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同一大学同一专业的同学十年后会差别很大,或许因为一个人的家庭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即财富资源,也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爷爷是业界泰斗即人脉资源,还有可能这个人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很多挫折终于取得了成就即精神资源。你看,明明曾经同一环境同一角色,但是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同,未来结果也大相径庭。资源结构层涉及一个人的经历过往、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等,需要我们跟对方建立深度关系才能了解。
第四层:能力圈。资源结构之上便是能力圈,而能力圈外受限 于资源,内被个人存在感所驱动,是一个随时变化提高的过程。
第五层:存在感、价值观。即生活中为满足个人存在感而不断努力、创造,伴随着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一个人的价值观或者说对于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或许一个人很聪明很有才华,但如果他很容易获得满足和存在感,便会止步不前,最后也只能事业平平、无大成就。只有在存在感上一直有追求,不断突破自己,才能勇攀高峰,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上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五个层次,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对存在感的追求是一个人内核的东西,明白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以此驱动着自己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扩充自己的资源结构,同时也逐渐改变表层的角色以及外在。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目的不同,所以想从对方身上获取的信息也会不同。如果只想找一个舞伴可能需要好的相貌、气质、跳舞好这就够了。但如果想找个人结婚,仅仅两天的相处达到职业和外在的了解远远不够,你们需要建立长期的深度关系,谈两年恋爱,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家庭、经历,这个人待人接物、才华能力,他的人生终极追求是什么,是不是和你有相匹配的人生观价值观。